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演替与土壤性质演化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李裕元
答辩日期2004-06
文献子类博士后出站报告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导师蔡强国 ; 邵明安
关键词黄土高原 植被恢复演替 人工林 植物多样性 土壤物理化性质
学位名称博士后
学位专业自然地理学
英文摘要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天然植被的严重破坏,因此迅速全面地恢复植被就成为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之所在。我们以黄土高原中部子午岭地区为主要研究区域,以时空互代的方法,通过大量的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初步研究了弃耕地植被的自然恢复演替规律,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退化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过程。本研究对于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人工植被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探讨植被-土壤的相互作用机理及方式,以及退化土壤的恢复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研究结果表明: (1)在黄土高原子午岭半干旱地区,弃耕地植被在150a左右的时间内先后经过草地、灌丛与森林三个明显的演替阶段。在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草本层与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表现为抛物线函数变化规律:y=at2+bt+c,在先锋森林群落向顶极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个体密度、物种丰富度以及植物多样性均呈下降的趋势,各层优势种均在向少数物种集中。 (2)群落特征的综合比较结果表明,人工林与天然林群落均具有较明显的乔木层、灌木层与草本层,并发育有一定数量的层间植物,群落结构均较为复杂,但是人工林群落乔木层的物种组成过于单一,这是导致其不稳定性的主要原因。 (3)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植被的自然恢复演替土壤的容重表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而孔隙度、有效持水量、团聚体稳定性以及饱和导水率等则显著增大;土壤有机碳与全氮的密度及贮量、土壤有机质、全氮与有效氮磷钾含量、碳氮比等化学性质在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均表现为显著的增加趋势。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是相互关联与相互影响的,他们均与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质的显著增加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土壤有机质的增加是退化土壤质量得到有效恢复的关键。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0-12-16
页码178
源URL[http://192.168.22.105/handle/311030/372]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李裕元.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演替与土壤性质演化研究[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04.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