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策略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徐中春 |
答辩日期 | 2015-06 |
文献子类 | 博士后出站报告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导师 | 欧阳竹,葛全胜 |
关键词 | 城市适应 气候变化 理论框架 适应模式 |
学位名称 | 博士后 |
英文摘要 |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越来越多人口、产业聚集城市中,城市气候变化整体脆弱性不断增大,面临气候灾害损失与风险不断升高。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以及气候灾害损失加重的背景下,城市作为最重要的适应综合主体,其适应气候变化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系统梳理气候变化对城市整体系统的影响,从城市系统理论出发,基于城市不同主体的适应气候变化需求,建立整体理论框架对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进行分析,并剖析典型城市气候变化类型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适应对策,从而为城市综合决策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城市地区是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重点。在城市发展规划中需要考虑气候变化适应问题,要明确以趋利避害为核心的适应行动,加速城市适应气候变化主流化进程。 (2)构建完成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总体理论框架。在气候变化影响分析、城市适应理论总结的基础上,按照“为何适应、谁要适应、怎么适应”的逻辑思维,从气候变化、影响评估、适应需求、适应行动等方面入手,构建了一个综合性、标准化、流程化的城市适应总体理论框架。并明确提出气候变化对城市系统的影响是开展适应工作的由来和依据,政府、企业、个人是城市适应的主要主体。而政府适应内容包括开展适应制度安排、修订城市设施标准以及加强气候灾害防治等;企业适应内容有调整生产作业方式、制定灾害应急预案等;个人适应内容有增强综合适应意识、改变日常生活方式等。 (3)深入剖析典型类型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模式。根据引起城市灾害类型的主导因素与主要适应需求,将城市适应类型主要划分为暴雨内涝型、海平面上升型、高温热浪型、干旱缺水型以及其他极端天气型五类,并在分析各类型特征的基础上,分别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对策。暴雨内涝型城市要通过加强监测预警、减少地表径流、加强整体规划、加强设施建设以及强化应急管理等措施提高城市综合适应能力。海平面上升型重点要从加强沿海城市整体规划与布局、修建各类沿海防护性工程以及因地制宜采取非工程性措施等来开展适应。高温热浪型则要重点加强城市整体规划与布局、制定城市高温热浪应急预案来减少不利影响。干旱缺水型则要从加强水源工程与综合节水建设、制定城市干旱缺水应急预案等方面入手来开展适应行动。极端天气型则要根据极端事件危害特征因地制宜采取应对措施外,还要有针对性地编制城市极端天气应对预案。 |
语种 | 中文 |
页码 | 64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93610] ![]() |
专题 |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徐中春. 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策略研究[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15.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