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年总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变异及初步评估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朱先进 |
答辩日期 | 2016-03 |
文献子类 | 博士后出站报告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导师 | 何洪林,于贵瑞 |
关键词 | 年总初级生产力 空间变异 涡度相关 光能利用率 CO2 密度 陆地生态系统 |
学位名称 | 博士后 |
英文摘要 | 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吸收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需要以准确量化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格局为基础。年总初级生产力是(Annual 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yr)是陆地生态系统 碳收支的最大分量也是净碳吸收的重要来源,揭示GPPyr 的空间变异规律及形成机制有助于量化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吸收强度,为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通过整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的涡度相关观测数据并收集文献数据,本研究构建了目前最为全面的中国区域GPPyr 数据库。以光能利用率理论为基础,我们将GPPyr 分解为年光能利用率(LUE)、年均吸收光合有效辐射所占比例(FPARyr)及年总光合有效辐射(PARyr),分析了环境因素影响GPPyr 空间变异的途径。利用传统的光能利用率理论,我们阐明了LUE 影响GPPyr 空间变异的机制,提出了直接描绘GPPyr 的光能利用率理论,构建了GPPyr 空间评估模式,评估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GPPyr 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 (1) 年均气温和年均CO2 密度主要通过改变LUE 影响GPPyr 的空间变异,而年总降水量对GPPyr 空间变异的影响则是通过改变FPARyr 来实现。 (2) GPPyr 也可以表达为最大光能利用率(LUEmax)、生长季平均吸收光合有效辐射所占比例(FPARgs)、生长季平均光合有效辐射(PARgs)和生长季长度(GSL)乘积的函数,其中年均CO2 密度、年均叶面积指数、年总光合有效辐射和年均气温分别决定了LUEmax、FPARgs、PARgs 和GSL 的空间变异。LUE 反映了LUEmax 与GSL 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对GPPyr 空间变异的影响是通过改变生态系统固有的状态变量如LUEmax、GSL 等来实现的。 (3) LUEmax 可以视为植被固有的光能转化效率,PARgs、FPARgs 及GSL 的乘积可以视为植被截获光能总量,GPPyr 因而可以视为植被固有的光能转化效率与植被截获光能总量的乘积。 (4) 基于LUEmax 所构建的评估模式在模拟GPPyr 空间变异中具有最优的表现。基于最优评估模式模拟的2001-2010 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GPPyr 总量为5.80 PgC yr-1,云南省所占比重最大。 |
语种 | 中文 |
页码 | 66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93626] ![]() |
专题 |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朱先进.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年总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变异及初步评估研究[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16.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