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越冬水鸟种群动态与栖息地选择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贾亦飞 |
答辩日期 | 2017-02 |
文献子类 | 博士后出站报告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导师 | 于秀波 |
关键词 | 鄱阳湖 越冬水鸟 种群动态 栖息地选择 |
学位名称 | 博士后 |
英文摘要 | 许多研究指出,研究水文过程和水生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管理的重点。水鸟是指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最为重要的类群之一,其物种状态、分布和与种群长期变化可用来确定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湿地管理方案的制定提供基础信息。对水鸟而言,水力发电是一把双刃剑。水位调节显著地改变了湿地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也改变了鸟类的适宜栖息地及其可获得的食物资源。因此,采取灵活的库塘湿地管理策略,以满足水鸟对栖息地的需求、维持长期稳定的生物多样性十分重要。鄱阳湖独特的水位波动特征是影响越冬水鸟和栖息地之间耦合关系最为主要的因素,也是研究水鸟与环境变化关系 绝佳的场所。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 应用鄱阳湖1999-2013 年全湖同步调查数据,对鄱阳湖水鸟种群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尽管不同年份不同子湖间水鸟的种类和数量存在明显波动,但近10 余年间鄱阳湖区越冬水鸟种类和数量总体并没有显著变化。在鄱阳湖越冬的主要水鸟来说,在数量上大多也同样处于波动但是相对稳定的状态,并没有显著的增加和减少趋势。 鄱阳湖是我国最为重要的鹤类越冬地,每年上千只白鹤、白枕鹤、灰鹤和白头鹤在此越冬。尽管这几种鹤类的保护地位不一致,但是他们因为相近的生态位,在鄱阳湖经常会混群生活。为了研究四种鹤类之间的共存,我们应用焦点动物法,对这四种鹤类进行行为预算进行研究。我们发现鹤类在鄱阳湖的相比较其他越冬地来说觅食时间更多警戒时间更少。在混群的鹤类中,四种鹤类的时间预算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体型上更占优势的白鹤和白枕鹤,较体型较小的灰鹤和白头鹤来说,趋向于在活动中更为放松,花费更多的时间觅食。这也验证了在生态位接近的物种中,体型更大会占据优势的模式。 应用鄱阳湖多年连续的越冬水鸟同步调查数据和栖息地质量的遥感数据,应用SEM 模型对MIH 假说进行了验证。基于MIH,我们试图验证以下三个因果关系:栖息地质量高可以吸引更多的物种;栖息地质量高可以吸引更多的物种的数量;栖息地质量高可以促进种群数量的同时增加物种多样性。我们同样还应用GAMM 模型分析了物种多样性和种群数量两者与栖息地质量的共变关系。我们分析得到,我们确认了前两种路线,但是并没有支持第三假设,因此我们的结果不支持MIH 假说。此外,模拟的结果也表明,相较于种群数量而言,物种多样性与栖息地质量的关系更为密切。研究还表明越冬水鸟多样性和种群数量是两个内在的种群指数,它们都与环境因素有着共变的关系。 |
语种 | 中文 |
页码 | 74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93715] ![]() |
专题 |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贾亦飞. 鄱阳湖越冬水鸟种群动态与栖息地选择研究[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17.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