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协同机制及节能减排效应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汪小英 |
答辩日期 | 2017-06 |
文献子类 | 博士后出站报告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导师 | 沈镭 |
关键词 | 产业结构 能源消费结构 双重结构协同 协同机制 协同测度 节能减排效应 |
学位名称 | 博士后 |
英文摘要 | 在应对全球资源耗竭与气候变化的挑战中,低碳经济模式的动力机制研究成为重要议题之一。协调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称为“双重结构”)并实现协同优化是能源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创新内容,也是分析能源消费及其碳排放变化趋势并探索结构节能减排的现实需要。 本报告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双重结构的协同机制分析。引入协同的动力学内涵,从演化的角度分析双重结构协同的动态机制及节能减排效应,认为竞争、合作产生的协同效应是系统自组织演化内在动力机制的核心驱动因素;(2)双重结构的协同测度。基于主成份分析和回归分析法,构建结构指标和协同模型衡量与测度中国双重结构的静态和动态协同度;(3)中国双重结构协同的节能减排效应分析。首先通过构建关联模型,实证分析基于结构演进的节能效果、变化趋势以及能源消费强度和环境污染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对分析双重结构协同的节能减排效应主要是基于两种关联效应,即结构变化引起的能源效率变化和结构变迁引起的环境质量变迁;(4)中国双重结构协同的政策引导机制分析。 研究报告取得以下主要结论: (1)目前我国双重结构总体上还处于低水平协同状态,故而双重结构的协同发展对实现节能减排的战略目标贡献很小,甚至在某一时期发挥抑制效应; (2)第二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变化是抑制结构协同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以煤炭消费为主的供需平衡式能源消费,是导致能源低效率并引起产业结构效率损失的关键因素,其结构调整对双重结构协同呈现负效应; (3)本研究的政策意义在于,依靠调控手段和科技进步突破能源环境容量限制,以主导资源的转换促进系统结构性演进与协同发展,将有利于推进结构节能减排,可为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语种 | 中文 |
页码 | 86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93723] ![]() |
专题 |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汪小英. 中国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协同机制及节能减排效应研究[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17.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