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易地扶贫搬迁背景下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冯应斌
答辩日期2020-05
文献子类博士后出站报告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导师龙花楼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 乡村聚落 空间重构 类型 模式
学位名称博士后
英文摘要中国山区面积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是事关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所在。山区乡村聚落作为山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核心空间单元,是中国乡村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和热点。本研究在文献研读基础上,以我国及贵州大规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时间节点为线索,以乡村转型发展为时代背景,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为主线,对贵州典型县域、乡域易地扶贫搬迁背景下乡村聚落演变过程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从乡村人口转移和农村道路建设视角剖析了空间贫困破解机理,为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理论参考。初步构建了县域(村庄)-乡域(聚居点)-村域(农户宅基地)等尺度居民点空间重构思路与方法,得到如下结论: (1)贵州国家级贫困县乡村户籍人口向县内城镇转移和县外转移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但县内城镇转移比县外转移减贫效应的作用力更大。对极度贫困、可达性较差型和深度贫困、可达性较差型贫困村实施整村易地搬迁和村庄撤并;对具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的深度贫困、可达性中等型和一般贫困、可达性中等型贫困村应进一步扩展道路宽度,打通断头路,形成网络,增强通行能力。继续加大对具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的保护类村庄的“通村、通组、通户”道路拓宽、硬化等措施,逐步完善自来水、宽带等较为薄弱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推进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发展山区“绿水青山”内生性和外生性产业,引导贫困人口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2)将荔波县非特色保护类村庄划分为优化融合型、集聚提升型、改善保留型、撤并重组型、逐步搬迁型5 种类型,将特色保护类村庄划分为优化保护型、提升保护型和原址保护型3 种类型。其中优化融合型、集聚提升型村庄应控制居民点无序扩张,继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引导村民集中居住,加强村庄“软环境”建设;改善保留型村庄应加强居民点人居环境整治,鼓励村民进行原址翻建,做到“先拆旧、后建新”;撤并重组型、逐步搬迁型村庄通过适度重组村庄范围,鼓励村民向现有聚居点、中心村、集镇进行迁移。优化保护型特色村庄应加强村寨古建筑、传统习俗保护和传承,促进旅游持续发展;提升保护型特色村庄应加强村寨风貌改造力度,提升旅游容纳能力;原址保护型特色村庄应适度控制村寨规模,鼓励非核心区村民向集镇、中心村迁移。 (3)将松桃县太平营乡聚居点划分为城镇融合型、重点发展型、逐步提升型、原址保留型、迁并组合型5 种重构类型。其中城镇融合型聚居点面积占30%左右,重点发展型聚居点面积占6%左右,城镇融合型、重点发展型聚居点需进一步完善教育、医疗等公用基础设施的布局,以村庄规划为引领,采取集聚发展路径。逐步提升型聚居点面积占40%左右,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适度提升居民点规模;原址保留型聚居点面积占20%左右,主要分布在河流两侧且地势低洼区域。迁并组合型聚居点面积占4%左右,应继续对此类居民点实施迁移,优先迁入生存条件较优区域。 (4)通过对湄潭县龙凤村“点”(宅基地)-“线”(发展轴线)-“面”(空间重构单元)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农户宅基地发展能力、村域主要发展轴线、空间重构单元土地利用主导功能等要素组合,确定9 个重构单元4 类农户宅基地空间重构模式。其中田家沟、鹅公坝2 个重构单元采用现代社区型重构模式,龙凤村中部区域的潘大堰、坪上、毛家沟3 个重构单元采用道路指向型重构模式,北部区域的田坝、青杠坡2 个重构单元采用田园融合型重构模式,南部区域的青龙湾、柿坡采用传统民居型重构模式。 (5)高寅侗寨宅基地扩张具有加速蔓延趋势,内部结构正趋于简单化、集约化;近三十多年高寅侗寨用地存在着先沿“歌堂”内向“填充”,后向“风雨桥”外向扩展的演变过程,体现了侗族村寨“依山傍水”的建房理念。从外部环境要素和农户宅基地利用两个方面对雀鸟苗寨聚居空间进行了剖析,提出了以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为出发点,通过对外部环境要素空间重构,提升苗族同胞的“乡愁”记忆和打造苗族村寨的“理想家园”;认为雀鸟苗寨农户应充分发挥农户宅基地多功能性发展现代种养殖业,构建了地庭院多功能垂直叠加型和偏平排列型两种农户宅基地庭院空间重构策略。 由于本研究主要采取典型案例调查法,在研究广度上存在一定欠缺;在研究深度方面,仅局限于针对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模式和策略。在后续研究中,应加强对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村落聚居空间分布特征、演变过程和趋势等进行归纳总结,以期能够科学地刻画出贵州山区村落聚居空间演变一般规律,有针对性地提出未来乡村聚落空间重构阶段模式和发展愿景,进一步明确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方向,为实现山区乡村振兴提供决策参考。
语种中文
页码105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94104]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冯应斌. 易地扶贫搬迁背景下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研究[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20.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