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传承的特征与机制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 作者 | 杨立国 |
| 答辩日期 | 2020-06 |
| 文献子类 | 博士后出站报告 |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 导师 | 龙花楼 |
| 关键词 | 传统村落 文化景观基因 传承 |
| 学位名称 | 博士后 |
| 英文摘要 | 本报告以传统村落景观为研究对象,以文化传承为切入点,通过识别传统村落的文化景观基因和界定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传承的内涵,分析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传承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借助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传承的影响机制和传承途径。主要研究结论有:1.在对中国传统村落文献分析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传统村落景观系统解构为村落建筑、村落布局、村落环境和村落文化四个方面,并从民居特征、主体性公共建筑、布局形态、环境特征和文化特征进行基因分析。2.综合景观基因和文化传承的研究成果,对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传承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将其解析为文化景观基因的保存、文化景观基因的承接和文化景观基因的传播三个维度。3.以湖南省首批30 个中国传统村落为案例,分析了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的保护度、利用度和传承度的特征,得出:①湖南首批中国传统村落整体处于中度保护、一般利用水平、较好传承,且内部差异明显;②准则层都有较大差异,原真度和整体度保护较好,而活态度和价值度较低;居住利用度>商业利用度>游憩利用度>文教利用度;文化景观保存较好,而技艺承接重视不够;③指标内部差异较大,建筑风格原真度和建筑材料原真度保护较好,而农业生产活态度、手工艺活态度、工艺美学价值等3 项指标则保护较弱;住宅建筑比和住宅人口比利用度较多,而文教活动人员比、已利用传统文化种类比等3 项指标则利用度较少;建筑原真度和传承较好,而游客认同度等3 项指标则传承欠佳。4.运用SPSS的相关分析,发现性别、出生地、文化程度、乡村居住时间等个人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保护政策、城镇化、旅游化、信息化等区域发展因素,对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传承的影响程度较高;运用因子分析发现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传承可以通过保存、承接、传播等三个维度实现;依据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传承具有刺激反应机制和强化激励机制两种机制和博物馆传承、数字化传承、消费传承、教育传承等四种途径。5.在分析了国际遗产保护发展历程和国内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基础上;从制度、资金和服务三个方面分析了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传承的保障体系;制度层面分析了国际经验借鉴和国内政策支持,资金层面分析了设备和经费保障,服务层面分析了机构设置和人才培养。 |
| 语种 | 中文 |
| 页码 | 96 |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94111] ![]() |
| 专题 |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杨立国.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传承的特征与机制研究[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20.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