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研究——以武陵山区凤凰县为例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何琼峰 |
答辩日期 | 2020-07 |
文献子类 | 博士后出站报告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导师 | 葛全胜 |
关键词 | 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 精准扶贫 凤凰县 |
学位名称 | 博士后 |
英文摘要 | 旅游精准扶贫是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本报告在分析旅游精准扶贫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湖南省凤凰县为案例地区,结合旅游管理、乡村地理等学科视角,研究了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中的农户参与机理、小农户与市场连接、旅游扶贫效果感知、全域旅游等问题,进而提出了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 1.旅游精准扶贫研究进展。本报告从多维视角审视了我国旅游精准扶贫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前沿,通过知识图谱分析发现,国内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互为对方知识图谱中的理论热点,旅游精准扶贫己证实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和有效路径。当前,旅游精准扶贫服务乡村振兴、三农问题、城乡融合等乡村发展重要问题的系统性研究仍待深入,旅游精准扶贫的目标导向和实践反思、区域路径与模式创新、文化传承和乡村治理、数据建设和科技赋能等领域,将成为旅游精准扶贫与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深度融合的重点研究方向。 2.旅游精准扶贫中的农户参与机理。农户能否实现有效参与受一系列因素影响,根据扎根理论方法和实地农户访谈数据,可概括为“资源和市场一政策和环境一农户参与一精准扶贫”四个维度的农户参与乡村旅游扶贫概念模型。其中,如何提升农户的旅游参与能力和获得感是旅游扶贫攻坚的关键所在。贫困地区宜进一步重视旅游开发所带来的整体扶贫效益,夯实贫困地区旅游发展的政策和环境、资源和市场等综合环境,有效提升农户参与能力和获得感。 3.旅游精准扶贫中小农户与旅游市场的连接条件。研究发现,小农户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感知度和参与度取决于生计资本、资源要素、灾害风险、就业带动、竞争环境、合作机制、内部环境等多种因素。农户生计只是影响小农户与市场连接的影响因子之一,需要外部政策、市场因素等方面的共同作为,加大资金、信息、技能、龙头企业、专业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方可更好地改善小农户与旅游市场的连接程度和效果,助推乡村旅游发展与产业振兴。 4.旅游扶贫效果的农户感知。当前农户对旅游扶贫影响感知相对较好, 但因村庄贫困人口规模较大、现有项目带动就业能力有限,仍有超过半数的农户或因参与不够、受益不多或分配不均。诸如旅游开发进展偏慢、区域排斥、环境负外部性、生活成本上升、带动范围有限等问题多有反映。立足农户和贫困户的需要和受益,有效处理好外生发展与内生发展、点和面、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将进一步提升农户旅游参与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5.全域旅游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必须依靠全县全域旅游的稳步推进,其中,旅游以及涉旅各部门齐抓共管是民族地区县域全域旅游发展前提,旅游从业人员和全城居民共同参与是民族地区县域全域旅游发展关键,开发旅游吸引物和丰富旅游活动是民族地区县域全域旅游发展重点,实现全过程旅游和全时空旅游是民族地区县域全域旅游发展目标。需要从全部门参与、全员受益、全产业链提升、全时空服务等方面切实提升民族地区县域全域旅游发展进程。 6.旅游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思考。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本报告立足文献述评、调研认知与研究思考,探讨旅游精准扶贫在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中的主要作用、现实问题和推进途径。2020年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相对贫困还会长期存在,建议进一步精准识别发展乡村旅游所具备的资源、区位、市场等条件和可行性,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和原则融入具体的旅游精准扶贫计划与行动之中。通过创新乡村旅游扶贫的商业模式、聚合乡村旅游扶贫的智力资源、夯实乡村旅游扶贫的文化底蕴、坚守乡村旅游扶贫的绿色发展底线、优化乡村旅游扶贫管理和组织机制,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等五个方面全方位精准有效地助推乡村振兴。 |
语种 | 中文 |
页码 | 99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94127] ![]() |
专题 |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何琼峰.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研究——以武陵山区凤凰县为例[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20.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