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自然灾害跨区域经济波及损失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张正涛
答辩日期2020-08
文献子类博士后出站报告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导师崔鹏
关键词灾害损失评估 灾害间接经济损失 跨境波及损失 灾害风险评估 灾害恢复力 投入产出 暴雨洪涝 地震
学位名称博士后
英文摘要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自然灾害频发背景下,对自然灾害“绝对的”、“动态变化”的风险评估需求日趋增加,随着对灾害风险评估机理的深入研究,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前沿将逐渐由等级评估过渡到灾情评估。而灾情评估的核心之一则是损失评估。但现阶段针对灾害损失评估多集中于评估构筑物、基础设施及设备等损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忽略了直接损失背后因行业之间供需失衡、产业链中断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特别是在区域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巨灾产生的损失通过地区之间、国家之间产业关联、贸易联系产生的跨区域/跨境波及损失。因此,本研究基于博士期间构建的自适应动态投入产出评估模型,探索灾害损失跨区域/跨境波经济波及的全过程与关键点,构建自适应多区域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分析灾害跨区域/跨境波及损失背后的决定要素,定量强调跨区域/跨境波及损失在灾害损失评估中的重要性,并在“一带一路”重要的节点城市与沿线国家/地区开展案例应用,得到主要结论如下: (1) 武汉市2016年7月6日期间暴雨洪涝灾害(“武汉706洪水”)对湖北省、全国造成的跨区域经济波及损失是武汉市自身遭受直接经济损失近三成,是武汉市遭受间接经济损失的4.4倍,其中制造业占近4成。2011年7月-12月泰国暴雨洪涝灾害(“2011泰国洪水”)以及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2011东日本大地震”)共同对全球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造成的跨境波及损失(2329.69亿美元),是巨灾本身对两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513.53亿美元)的1.5倍。本研究从区域尺度、全球尺度上定量强调了灾害产生的跨区域/跨境经济波及是灾害损失评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 (2) 灾害跨区域/跨境波及损失受距离因素、贸易联系紧密度、以及灾区外国家/地区经济恢复力共同制约。距离灾区越近、贸易联系越紧密,遭受的波及损失可能性及规模越大。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产业结构合理、产业链行业替代性强的国家/地区,自身较高的灾害经济恢复力能够抵御并快速吸收遭受的波及损失。 (3) 同时评估群发性或同一地区发生时间间隔较短的多场灾害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不等于单独评估灾害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合计(含跨区域/跨境波及损失)。虽然两种评估方法中直接经济损失相同,但“二次灾害”对经济系统、产业联系的冲击往往具有规模放大效应。通过评估“2011东日本大地震”与“2011泰国洪水”这两场灾害发生间隔相近、致损行业相近灾害的跨境波及损失可以发现,共同评估两场灾害能够有效避免对灾区内间接经济损失的低估,更符合灾区内间接经济损失产生的机理,提高灾区内灾害损失评估的准确性。同时能够进一步细化灾区外经济系统对跨境波及损失的响应过程,提高灾区外跨境波及损失的评估精度。 (4) 自然灾害易发性分区是灾害风险评估、损失评估的重要前提,构建的“一带一路”自然灾害易发性分区能够综合灾害内部致灾机理与外部孕灾条件,科学判识不同灾种分布边界及强度,在宏观层面为灾害损失评估提供基础与平台。同时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也能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的合理选址与科学布局提供前期灾害判识提供依据。
语种中文
页码76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94128]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正涛. 自然灾害跨区域经济波及损失研究[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20.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