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游憩导向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利用的模式与空间重构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王甫园
答辩日期2020-12
文献子类博士后出站报告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导师王绍强 ; 王开泳
关键词城市群 国土空间 生态修复模式 优化重构 粤港澳大湾区 任城区
学位名称博士后
英文摘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城市双修”的重点任务,也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需要,而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深入推进,居民对城市和区域宜居性和游憩空间的需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从区域层面统筹生态空间修复与游憩利用布局。本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济宁市任城区等城市化地区为研究区域,首先,结合理论和实践,梳理与分析游憩导向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一般类型、特征和问题;其次,基于空间解译、GIS空间制图和空间统计法,对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空间时空演变、生态空间退化-修复格局演化进行刻画,并采用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检验游憩利用对生态修复格局演变的空间效应;然后,使用文献研究法和档案研究法对粤港澳大湾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利用典型案例进行实证剖析,最后,提出生态游憩网络修复利用模式构想,以实现城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游憩利用的重构,并以济宁市任城区为例进行应用研究。 本文的主要结论是: 1.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模式是一个多尺度的嵌套工程,具有区域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从破坏地类型来看,游憩导向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利用的类型包括煤矿塌陷地修复利用、废弃采石场修复利用、受污染土壤修复利用、石油泄漏地区修复利用、荒废河道修复利用、沙化地修复利用;从景观形态上可以分为斑块修复、廊道修复、基质修复和边缘带修复。 2. 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空间经历了由边缘退化主导过渡为邻近修复主导的过程,土地城镇化等人为因子对生态用地退化-修复的影响显著大于自然因素,且对孤岛退化、边缘退化、边缘修复和填充修复具有更强的影响。此外,单因子的边际效应越来越小,因子间相互作用的效应增强,并表现为与不同演化模式间的阶段性耦合。 3. 生态空间游憩利用对粤港澳大湾区生态修复影响的空间差异。在拥有高等级生态游憩空间的区域,或是靠近人口密集的建成区,生态空间游憩利用与生态修复的耦合关系更明显,即这些区域容易形成游憩导向型的生态修复。 4. 游憩导向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利用,在域面上表现为大规模的国土绿化行动,在廊道修复利用上主要表现为区域绿道和碧道建设,在场地尺度表现为自然公园、城市绿地等的建设。自然本底、城市绿色节事、政府决策和国家自然公园建设政策、城市功能定位成为游憩导向下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游憩利用的驱动因素。但与此同时,逐渐消弱的“果基鱼塘”农业文化遗产的原真性、道路对湿地的切割、城中村和周边城镇化扩张对生态空间的侵蚀等也反映出了游憩导向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利用的压力和困境。 5. 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廊道系统修复模式启发构建生态游憩网络,推动实现国土生态空间修复利用格局的空间重构。基于生态景观结构现状评估,打通水系连通性薄弱节点,并结合运河文化叠加文化旅游要素,建设滨水游憩空间,再通过采煤塌陷地与水域生态源地叠合分布判断研究区内水域重点修复区,形成高度复合的网络型文化旅游生态系统。这一模式在城市化地区农林水网的生态修复格局优化重构中具有较大应用前景。 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城市和区域构建生态修复和合理游憩利用协同有序的生态发展格局,强化对区域生态修复规划的科技支撑,提升居民福祉,也有利于弥补人文地理学对区域尺度生态修复利用的空间组织研究的不足。
语种中文
页码135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94137]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王甫园. 游憩导向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利用的模式与空间重构研究[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20.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