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太湖流域气象水文要素变化特征及城镇化响应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胡健
答辩日期2021-01
文献子类博士后出站报告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导师刘昌明 ; 桑燕芳
关键词城镇化 下垫面变化 降水特征 水位 定量评估 太湖流域
学位名称博士后
英文摘要本文立足于太湖流域作为我国南方地区高度城镇化、典型平原河网区域的独特性,从流域层面分析城镇化进程中太湖流域气象水文要素的变化,识别城镇化进程对流域下垫面、流域降水、太湖及区域水位的影响,一方面可深化对平原河网地区城镇化水文效应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为科学应对城镇化对太湖流域防洪安全的不利影响,制订合理的洪水调度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综合太湖流域遥感影像解译、社会经济资料解析和城镇化模糊综合评价发现:太湖流域自1990年起,由城镇化缓慢期转入快速期,特别在2000年后,城镇化速度逐步加快,在空间变化上呈围绕流域大城市向周边的圈层扩张以及围绕主要交通干线或河道的线状扩张这两种演进特征,东部区域呈现连片城镇化状况。流域下垫面变化最主要特征是建设用地等不透水面积的大量增加和林地、水域、水田等透水面积的大幅度减少,流域不透水面积从2000年开始迅速增加,尤其以2005〜2010年增速最快,其中又以浦东浦西区和武澄锡虞区增速较快。 通过对太湖流域降水时空演变特征统计分析发现:1951年以来,太湖流域年、汛期及不同时间尺度降水量基本未呈现显著性变化趋势。流域降水出现时间上的“聚集效应”和空间上的“雨岛效应”,6〜8月降水在汛期所占比重增加,说明降水更趋于集中;空间上降水量呈现显著增加的分布在东部,尤以阳澄淀泖区最为突出;流域中雨、大雨、暴雨频率在增加,城区、城郊、乡村降水量和暴雨日数差异在逐渐增大,暴雨强度沿长江沿线常州、无锡、苏州、上海等有所提高;太湖流域逐渐形成一个新的降水中心一一浦东浦西区。 从太湖流域及区域特征水位长系列变化来看:太湖最高水位年际间差异较大,变异点为1980年,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最低水位和平均水位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城镇化背景下不同分区水位响应有较大的不同,但总体上河网站点水位普遍有所抬高。在影响程度的定量评估方面,城镇化因素趋于抬高太湖汛期平均水位和最高水位,其贡献率由上世纪80年代至2010年前后分别提升了10.7%和42.1%,而气候要素的贡献率影响则趋于减弱。平原河网区由于受区域水利工程引调水的影响,代表站的降水〜水位关系较复杂,没有明显一致性规律。
语种中文
页码114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94142]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胡健. 太湖流域气象水文要素变化特征及城镇化响应研究[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21.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