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牧交错区农村居民点时空变化与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邹亚锋
答辩日期2021-05
文献子类博士后出站报告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导师吕昌河
关键词土地规划 农村居民点 空间布局 乡村振兴 农牧交错区 武川县
学位名称博士后
英文摘要该报告以位于农牧交错区的内蒙古武川县为研究对象,基于乡村振兴现实诉求,首先在分析国内外有关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研究成就与不足的基础上,细化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然后,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进行了梳理,界定了空间布局优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内在逻辑,阐述了城乡生产生活要素空间流动机理,并借助点轴理论及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要素空间流动机制;第三,通过文献分析,归纳总结了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演变驱动因素;第四,基于问卷调查及实地调研数据,借助空间韵律测度、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估算、空间热点探测等方法,分析了武川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演变特征和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要素节点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综合评价法及社会网络空间分析法,分别提出了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方案,并对比了各自优缺点。 主要结论如下: 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实现产业、人才、生态、文化及组织全面振兴。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作为土地整治的核心内容,通过调整其空间形态及数量,重组人口、土地和产业等发展要素,可以提升农村地区“三生”空间功能,进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 为促进城乡融合,应将现有的“城—乡”要素空间流动路径,延伸为“城—镇—核心乡村聚落节点—基层乡村聚落节点”。通过核心乡村聚落节点的作用,增强城—乡聚落节点的要素传输力,使其辐射到更远的基层乡村聚落节点,增强城镇的带动与影响。 3. 城郊融合类和集聚提升类村庄对外联系较强,前者能同时满足村民工作学习和娱乐休闲需要,但后者更多发挥生产、生活功能而尚不能满足娱乐休闲需求;特色保护类村庄的特点在于娱乐休闲、旅游购物等行为占比更大;搬迁撤并类村庄由于空心化、老龄化现象严重,村内居民的空间出行行为类型较为单一。 4. 武川县农村居民点2005-2018 年发展较为缓慢,整体呈现“中部、东北部密,而西部、南部疏”的格局,“多核心”集聚分布但整体呈分散趋势;其空间演变,经济、政策因素对农牧交错区农村居民点分布一直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居民收入长期居于首位,自然状况影响逐渐减弱,而个人情况的影响逐渐增强。 5. 基于指标体系评价优化结果:1)可镇城郊融合类农村居民点斑块共6 个,面积15.4 hm2;2)特色保护类农村居民点斑块共25 个,面积58.23hm2;3)集聚提升类农村居民点斑块共45 个,面积154.38hm2;4)搬迁撤并类农村居民点斑块共55 个,面积122.73 hm2;5)一般存续类农村居民点斑块共49 个,面积186.61hm2;基于社会网络分析优化结果:可镇城郊融合居民点7 个、集聚提升居民点29 个、一般存续类居民点21个、特色保护居民点14 个以及拆迁撤并居民点6 个。
语种中文
页码146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94158]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邹亚锋.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牧交错区农村居民点时空变化与空间布局优化研究[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21.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