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及其碳排放效应分析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姜宛贝 |
答辩日期 | 2020-07 |
文献子类 | 博士后出站报告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导师 | 刘卫东 |
关键词 | 中国 碳排放总量 碳排放空间格局 经济空间格局 行业区位变迁 |
学位名称 | 博士后 |
英文摘要 |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中国已成为全球co2排放的重要来源。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政府承诺尽早在2030年左右实现C02排放达到峰值。为 完成上述目标,需要从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空间格局两方面来考虑。国内外学者 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技术水平、减排政策等社会经济方面解析了碳排放变化 的驱动机制,为碳排放总量控制和碳排放空间格局调控提供了丰富且有意义的信 息。但经济空间格局演化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响应,探析其对碳排放总量以 及碳排放空间格局作用机制的研宄还相对较少。因此,本研宄基于社会经济统计 数据和能源消费数据,采用空间数据分析、数理统计和因素分解等方法,在刻画 1985〜2017年中国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其对中国碳排放总量及碳 排放空间格局的影响,以期为中国制定合理的碳减排政策和区域发展战略提供科 学参考。本文的研宄结论主要有: 1.1985〜2017年,按东、中、西和东北四大区域的划分方式,东部地区的 GDP份额经历了上升继而下降的过程,东部区域与中、西和东北区域的差距从扩 大转为缩小。工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区位先于批发、零售业 和住宿、餐饮业和其他行业由东部向中、西部区域转移。六大经济行业的区位呈 现出向中、西部地区集聚的总体趋势。工业对省级GDP份额变化的影响力逐渐下 降,主导驱动行业随时间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东部区域份额增长及中、西、东 北区域份额下降的主导驱动行业为工业,但东部份额下降和西部份额上升过程中, 农、林、牧、渔业为主导驱动行业。 2.1985〜2017年经济规模和行业碳强度分别为C02排放量增加和下降的主导 因素。产业结构和经济空间格局对C02排放的作用在各个时间段有所不同。 1985~1997年、1997〜2007年和2007〜2017年,经济空间格局变化分别降低、增加和 降低了中国C02排放总量。经济空间格局演化引起的C02排放变化量中,工业的贡 献最大。行业区位变迁对C02排放量的作用方向和大小分别与行业转入、转出地碳 强度的相对高低和行业区位变迁活跃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3.经济空间格局演变改变了中国碳排放空间分布格局,份额占比下降地区 的人均C02排放量下降,份额占比增加地区的排放量增长。碳排放的重心向西南方 向移动,空间分布由东北-西南方向向正西-正东方向偏移。在经济格局演变作用下, 碳排放量在空间上趋于集聚。从局部集聚性来看,东北省份从高值集聚区脱离, 东南沿海和中部省份从低值集聚区脱离。碳排放空间非均衡程度有所降低。从四 大区域来看,对非均衡性贡献最大的地理来源因行业区位变迁有所改变。就八大 区域而言,区域间作为贡献最大的地理来源未改变。 |
语种 | 中文 |
页码 | 56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94169] ![]() |
专题 |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姜宛贝. 中国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及其碳排放效应分析[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20.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