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京津冀地区城镇化与交通发展的耦合机理及空间优化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贺三维
答辩日期2021-11
文献子类博士后出站报告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导师方创琳
关键词城镇化 交通发展 京津冀 耦合协调 空间优化
学位名称博士后
英文摘要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有序疏散北京非首都功能。交通一体化作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对于从根源上解决我国“城市病”问题和城市群区域一体化问题,促进京津冀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系统协同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构建时空数据库,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计量经济分析和耦合协调度等方法,揭示城镇化与交通发展的交互耦合机理并探寻其优化调控路径。研究内容包括:遴选表征城镇化与交通发展内涵的关键要素,刻画其时空动态演变格局;运用耗散结构理论揭示城镇化与交通发展关键要素间的交互耦合作用机理,进一步分析城镇化与交通一体化的耦合协调性,诊断其问题,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构建基于交通特征的地理智能模拟优化模型,模拟和预测未来京津冀地区的城镇化情景,并提出空间优化预警调控政策。本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城市空间研究和交通研究的理论体系,并可以为我国特大城市群地区空间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京津冀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水平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大部分县级单元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其中县域地区的土地城镇化均低于人口和经济城镇化。京津冀交通发展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但地级市的交通发展进程呈现出较大的空间分异。其中,京津冀地区交通管理水平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呈现出北京快速提高、天津次之而河北相对落后的空间布局。 (2)京津冀城镇化与交通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反馈效应,其中经济城镇化对交通发展的正向促进效应最强,在城镇化发展初期阶段,交通运输和交通建设对城镇化的正向促进效应显著,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交通管理的重要性逐步提升。 (3)1984-2016年间城镇化与交通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由2000年前的拮抗阶段和磨合阶段逐步向基本协调和高级协调进行转变,其中2006-2013年期间交通发展优于城镇化,表现为城镇化推动进程相对滞后。京津冀人口-经济-土地城镇化与交通管理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最低,均处于拮抗阶段、基本不协调或磨合阶段,反映出京津冀内部地级市交通管理水平相对滞后的现状。 (4)设立基准情景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情景,运用考虑交通流的网络元胞自动机模型对未来2035年、2050年京津冀地区城镇化的空间格局进行模拟优化。根据模型精度,本文提出的网络元胞自动机模型框架比传统的马尔科夫元胞自动机更加可靠,误差更小。根据预测结果,京津冀地区耕地面积在2018-2050年间减少了8.72%,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了接近两倍。 (5)京津冀协同发展存在城镇化和交通发展的空间极化现象严重、冀中地区城镇化与交通耦合协调度低、人口-经济-土地城镇化与交通管理处于拮抗阶段等问题,提出优化京津冀土地开发空间结构、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和公共基础服务均等化等政策建议。
语种中文
页码181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94186]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贺三维. 京津冀地区城镇化与交通发展的耦合机理及空间优化研究[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21.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