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排放格局及中和路径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孙丽丽 |
答辩日期 | 2022-01 |
文献子类 | 博士后出站报告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导师 | 葛全胜 ; 崔惠娟 |
关键词 | 气候变化 CCUS 驱动因素 STIRPAT模型 碳达峰 碳中和 |
学位名称 | 博士后 |
英文摘要 |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已明确提出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但中国作为最大的碳排放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完成碳中和目标极具挑战,且中国碳排放省域差异大,如何确定中国及各省碳中和路径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CCUS作为重要的碳去除技术,对中国实现碳中和不可或缺。然而,目前CCUS技术碳汇尚未在碳排放核算中体现,要实现中国的碳中和目标需要多少CCUS碳汇尚不明确,且考虑源汇匹配的中国CCUS布局也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在国家碳中和目标的引领下,致力于从自下而上的省域视角来分析中国各省碳排放的驱动机制,预测不同情景下各省碳排放的轨迹。分析要实现中国2060年碳中和目标需要多少CCUS碳汇,明确考虑源汇匹配的中国CCUS的部署。研究成果可为全国和各省区碳中和方案提供参考,也可为国家制定低碳发展战略,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提供科学支撑。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中国碳排放差异呈现“中间低,外围高”的空间格局。环渤海湾省市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被认为是中国碳排放的热点省份。 2.省域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人均GDP、能源强度、人口、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是大多数省份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力,但不同影响因素对碳排放的贡献在不同省份中存在着差异。 3.碳排放轨迹预测结果显示,大部分省份在2030年前都能实现碳达峰,但难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各省的碳中和时间集中在2058-2070年之间;碳排放峰时间越早,实现碳中性的时间就越早。 4.各省碳排放总量表明,中国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峰值约为96.4-107.1亿吨,但若没有CCUS技术将难以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在CCUS高速发展下,中国有望2054年至2058年实现碳中和;而在CCUS低速发展下,中国碳中和时间可能推迟到2061年至2064年。 5.根据碳源和碳汇的空间分布,建议中国CCUS初步部署在渤海湾盆地、松辽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珠江口盆地等地区。考虑源汇间距和注入井的注入能力后,在150km的源汇间距内有望能封存中国2020年34.6%的煤电碳排放,300km的源汇间距内有望能封存中国2020年46.7%的煤电碳排放。 |
语种 | 中文 |
页码 | 57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94194] ![]() |
专题 |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孙丽丽. 中国碳排放格局及中和路径研究[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22.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