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生态旅游区建设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全华
答辩日期2003-05
文献子类学术型学位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导师毛汉英 ; 陈田
关键词生态旅游区 建设 判别模型 驱动机制 阈值模型 可视化 张家界
学位名称博士
学位专业人文地理学
英文摘要生态旅游在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掀起了热潮。正如David Western所说,生态旅游如海嘯一般席卷旅游界和环境保护界。作为实现生态旅游的物质空间——生态旅游区,也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科学地建设生态旅游区,并使之可持续发展,成为许多部门和地区面临的共同问题。 然而,目前生态旅游区建设的理论和方法还处在探讨阶段,相关文献很少,各种规范和认证远未成型,国际性的统一标准尚未建立。生态旅游概念的滥用和泛化也导致生态旅游区的泛化。在这种情况下,正如世界生态旅游学会所指出的那样,“尽管生态旅游具有带来积极的环境和社会影响的潜力,但是如果实施不当,将和大众旅游一样具有破坏性。” 本文从宏观理论与微观实践的中间层面对生态旅游区建设的理论、构成要素、建设内容、驱动机制、可视化表达进行系统研究,并以张家界为例进行验证,力求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态旅游区建设的理论与方法。深入探讨生态旅游区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驱动机制及其优化模式,寻求开发建设规模与生态环境保护最合适的“度”。 全文共分六章,主要内容摘要如下: 第一章“生态旅游研究综述”,首先从“鸟瞰”生态旅游研究进程、现状出发,逐步“聚焦”到生态旅游区建设的核心问题。以古今时序演进为“经线”,以中外地域差异为“炜线”,简洁地勾勒生态旅游理论、方法、实证研究以及生态旅游区建设的历史轨迹和现时轮廓。以作为后续各章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平台和素描式的背景。 第二章“生态旅游区建设理论探索”,从生态旅游区建设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取得的基础理论两种视角,力求构建生态旅游区的概念体系、类与地域系统、基本原理。提出了生态旅游区建设应遵循的“四化”(生态化、本土化、简朴化、零散化)原理。 建设生态旅游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界定生态旅游区和非生态旅游区。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生态旅游区的理想化目标一生态旅游区规范。最后才能在时间轴上,明确生态旅游区建设程序,在空间轴上,界定生态旅游区建设的内容。第三章“生态旅游区构成与建设内容”,在生态旅游区构成要素和建设内容两个方面,提炼出四个关键性“构件”:协调共生的生态系统、未受损的资源环境系统、利于环保和居民的旅游业以及具备积极生态道德的游客。 第四章“建设判别模型与驱动机制优化”,分为两节。第一节从当前普遍存在的生态旅游区“负建设”剖析入手,提出了生态旅游区建设“正”“负”判别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负建设”的动因和对策。第二节建设驱动一制约机制及其优化,提出了生态旅游区建设,在时间轴上的多因素协调作用机制,在空间轴上的多构件协同布局模式。 第五章“建设状态识别与可视化表达”,建立起由四大综合层(一级指标)、23个项目层(二级指标),69个评判因素(三级指标)组成的生态旅游区建设状态评判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环境脆弱因子的阈值模型。提出了生态旅游区建设构想四维可视化表达的技术路线。阐述了景观体数据采集、显示与处理,时间维叠加等的工作流程和方法。 第六章“实证研究:张家界生态旅游区建设”。张家界市拥有世界遗产地,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等顶级生态旅游资源,是我国开展生态旅游的典型区域。而且旅游建设历史只有20余年,便于全过程考察与研究。笔者根据在张家界15年的工作积累,以核心旅游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重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剖析了张家界生态旅游区的建设过程与得失。利用第五章构建的阈值模型计算出张家界锣鼓塔接待区建设的合适“度”。最后提出了重建布局体系和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方案。
语种中文
页码148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94280]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全华. 生态旅游区建设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