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极涡对中国和欧洲地区植被生长的影响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巩贺 |
答辩日期 | 2022-04 |
文献子类 | 博士后出站报告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导师 | 王绍强 ; 黄玫 |
关键词 | 北极极涡 大气环流 NDVI GPP 中国 欧洲 |
学位名称 | 博士后 |
英文摘要 | 随着全球变暖的持续,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全球生态系统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北半球,通过北极放大效应,中高纬地区受全球变暖的影响最为显著,受此影响,北极极涡在近十几年内不断减弱,而北极极涡的变化对于北半春季的大气环流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了解该区域内植被对极涡异常的响应对于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基于卫星遥感数据、模型模拟结果、站点观测数据和再分析数据,利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了极涡异常对中国和欧亚大陆北部地区植被变化的影响,并讨论了其中的机制过程。本文研究发现,在春季和年际时间尺度上,北极极涡和中国地区NDVI 之间都存在明显的联系。极涡通过控制大气环流模式引起气温、降水和太阳下行辐射发生变化,进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这是极涡影响地表植被生长的主要途径。并且,在春季后续季节里,植被生产力会有滞后响应的现象。在极涡强度较弱的年份里,中国67.2%面积上的植被产生了有益的滞后效应,而在强极涡年份里,全国只有45.5%面积的植被产生了有益生产的滞后效应。极涡异常所引起的夏季和秋季气温降水变化是引起中国地区植被生产力的滞后响应的主要原因。 此外,植被生长对极涡变化的响应还取决于植被对不同气候因子的敏感性。在欧洲大部分地区,地表植被变化主要受气温控制,而极涡强度与欧洲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呈负相关关系,因此,植被在极涡面积较大(较小)年份里生长受到抑制(促进)。而在里海北部地区(NCS),植被生长对降水有很高的敏感,北极极涡通过调控这一区域内的降水和积雪量来影响当地植被。研究表明,极涡面积较大(较小)年份里的夏季和秋季土壤水分增加(减少)是促进(抑制)这一区域植被生长的主要原因。 |
语种 | 中文 |
页码 | 92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94292] ![]() |
专题 |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巩贺. 北极极涡对中国和欧洲地区植被生长的影响[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22.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