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时空分布与流动特征分析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王旭阳 |
答辩日期 | 2022-05 |
文献子类 | 博士后出站报告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导师 | 裴韬 |
关键词 | 手机信令 人口分布 人口迁移 人口出行 新冠疫情 |
学位名称 | 博士后 |
英文摘要 | 本文基于联通手机信令数据研究了中国人口的空间分布属性、常住人口迁移、城市群的人口流动特征,通过人口出行重新界定了全国19 个城市群的边界范围,并构建了人口出行的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分析人口出行特征,并分析了新冠疫情对人口跨城出行以及市内出行的影响。 本文的主要结论是: 1.中国人口分布极不均匀,全国大约80%的人口集中在不到40%的土地上,人口持续呈现“集聚”现象,呈现“东进南下”发展态势,进一步向东南部集聚。 2.从常住人口的长期迁移来看,广东、浙江、四川、江苏、安徽、福建、广西属于明显的人口流入省份。从城市角度来看,人口进一步向东部沿海城市和省会城市迁移。 3.利用手机信令人口流动数据界定的城市群范围与规划的城市群不同,手机大数据界定的城市群与规划的城市群相比,沿海的更小,西部的更大。 4.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大城市群内经济联系比较紧密,小城市群对外经济联系更紧密。距离衰减效应和省界造成的市场分割对人口流动总量起到抑制作用,城市群具有整合市场的效果,能缓解距离和行政分割造成的人流衰减效应。 5.从手机信令数据看城市间人口流动,城市间人口流动趋势呈现显著的空间不平衡性,主要集中在东部、南部区域,呈现显著的“菱形”特征。工作日出行量较大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发达城市,主要受跨城通勤、商务差旅等活动影响。五一、十一期间,人流量较大的主要出现在西安、武汉、酒泉、青岛、烟台等交通枢纽城市和沿海旅游城市,春运期间西部省会城市与东部城市的人流量显著增加,人流明显从大城市流向小城市。 6.全国城市的PageRank 排名存在长尾效应,等级A 的城市主要集中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和中西部交通枢纽城市,等级B 的城市主要是省会城市,与等级A 的城市地理位置并不临近,而等级C 的城市大部分为等级A 城市的周边城市。 7.从城市间人口流动的社区结构发现,甘肃-青海-西藏、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广东、黑龙江-吉林-辽宁四组区域在平时、五一、十一和春节时间均展现出较强的社区结构,跨省间的出行联系紧密。 8.新冠疫情改变了人群的出行行为,跨城出行方面,疫情后人们减少了弹性出行需求,人们更加偏好短距离(<100km)跨城出行。市内出行方面,疫情之前出行强度较高的城市受疫情影响较大,疫情之后的人群出行强度低于疫情前,而疫情之前出行强度本身较低的城市恢复较快,甚至疫情之后的人群出行强度要高于疫情前;疫情之后工作出行(即刚性出行)的占比升高,而非工作出行(即弹性出行)的占比降低;疫情之后大部分城市人群出行的空间范围缩小、出行时间缩短、出行的多样性降低。 |
语种 | 中文 |
页码 | 84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94296] ![]() |
专题 |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王旭阳. 中国人口时空分布与流动特征分析[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22.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