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农业文化遗产景观的数字化保护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胡最
答辩日期2022-06
文献子类博士后出站报告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导师闵庆文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 数字化保护 文化景观 核心目标 关键技术
学位名称博士后
英文摘要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农业生产活动也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相应地,适应不同地域、不同生态环境和不同自然环境要素的农业生产活动也因不停地积累和汇聚丰富的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人地矛盾与冲突的协调模式、对自然环境系统因素的变化和自然灾害等的适应能力等丰富的知识而逐步构筑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人类的农业生产地域也同样因此而变得多元。无疑,那些发展和传承至今的农业生产地域系统及其涵盖的农业聚落、农业文化景观等是值得全人类共同拥有和保护的珍贵农业文化遗产。 中国是拥有数千年农业文明历史的古国。时至今日,中国在国际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在很多领域为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正在做出重要的贡献。同样,在农业文化遗产领域,中国在遗产资源的发掘、保护和管理等方面均领先于其他国家。一方面,这既是我国悠久的农业文明历史和现今农业生产大国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这与农业在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体系构建、保障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等方面的重要地位与不可替代的作用密不可分。 由此,这也带来了一个值得深入审慎思考的科学问题:构建科学、高效且可持续运营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在深入了解国内外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现有保护机制、方法、途径和相关政策法规等的基础上,结合当今数字化时代潮流对于文化遗产保护提出的科学要求,系统地探索农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内涵并开展相关的科学尝试。 首先,对农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基本内涵、总体框架、核心目标、关键技术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论文认为,农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是运用数字化方法及其技术体系寻求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的可行途径,深入挖掘其社会发展价值、历史人文价值与科学研究价值,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归结起来,农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根本目的是在数字化方法与技术的支持下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特征信息及其核心价值的展示、传播与信息化管理,为子孙后代了解并传承优秀的传统农业文化精华提供技术支撑。 其次,识别并科学地认知农业文化遗产景观特征是农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根本前提。基于这一理论观点,本文以入选GIAHS 名录的南方稻作梯田系统为案例,通过引入文化景观基因理论,系统地构建了农业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特征识别框架,厘清了相应的识别范畴和识别指标体系并提出了科学的识别方法。结合对相关研究案例的分析结果,本文构建的农业文化遗产文化景观特征识别框架具有较好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推广意义。 第三,农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涉及到复杂的技术体系研发,本文选取农业文化遗产文化景观特征的可视化开展了尝试。结合语言学的相关原理,借鉴地图语言学的相关进展,本文从符号学的视角探索了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的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特征的可视化问题。本文先是从符号哲学的视角系统地分析了文化景观因子的基本特征,接着提出了文化景观基因的符号机制并论证了其符号特征、分类体系和可视化表达方法,最后运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理念与VC#.net 程序语言设计并开发了文化景观基因符号库原型软件。 第四,本文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增值的视角,结合农业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应用初步探讨了农业文化遗产景观的生态服务特征识别。本质上,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是先民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科学探索与合理有效的高度利用。相应地,科学地探讨农业文化遗产文化景观的生态服务特征也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农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的开展与应用。在此理念下,本文系统地讨论了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传统文化因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识别方法,并结合作者多次到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进行实地调研的相关数据分析了相关估算的可能性。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本项研究工作尚处在初步探索阶段,还有很多重要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语种中文
页码74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94302]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胡最. 农业文化遗产景观的数字化保护[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22.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