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土地利用变化对滨海湿地水鸟及其栖息地的影响机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段后浪
答辩日期2022-07
文献子类博士后出站报告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导师封志明 ; 于秀波
关键词滨海湿地 土地利用变化 水鸟及栖息地变化 保护与管理
学位名称博士后
英文摘要滨海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繁殖地和越冬地,也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湿地类型之一。尤其是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严重影响了湿地水鸟种群及其栖息地的稳定性。目前,在区域尺度上土地利用变化如何影响滨海湿地进而影响水鸟种群及其栖息地尚不清晰。本研究以中国滨海湿地为研究区,整合文献、观鸟网站、水鸟调查报告等多源水鸟分布数据、土地利用、生物气候遥感监测数据,构建湿地干扰指数、物种分布模型和布尔迭代算法等,探索土地利用变化对滨海湿地和水鸟种群及栖息地的影响,识别水鸟与栖息地保护优先区域和空缺区域,提出水鸟及栖息地保护与管理的对策。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1)土地利用变化导致滨海湿地向人工湿地养殖、盐田区域和建筑用地类型转移,面积下降严重。虽然整体上滨海3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和2020年受干扰程度较低,但一半以上的保护区湿地受干扰程度有所增加,且处于强干扰等级的保护由2000年的3个增加到2020年的10个。人类活动如建筑用地占用、农田扩张、道路干扰和水质恶化对湿地产生的干扰要显著高于自然因素的影响。 (2)土地利用变化所导致的滨海湿地面积丧失是导致水鸟栖息地面积下降的最直接因素。所选择的80个水鸟物种,有90%以上的水鸟物种栖息地面积在下降(降幅介于2.16%-60.05%)。滨海湿地面积下降所导致的鸻鹬类、鹭类、鸥类水鸟栖息地面积的下降比例显著高于鸭类水鸟。这与鸭类水鸟栖息地中滨海湿地转化后的人工湿地面积占比显著高于鸻鹬类、鹭类、鸥类水鸟有很大关系。表明鸭类水鸟相比其他功能组水鸟对人工湿地的适应性较强。 (3)所选择的80个水鸟物种,其中27个水鸟物种种群相比其他物种对自然栖息地变化具有显著的敏感性。这也进一步表明这些物种种群更容易受到滨海湿地变化所带来的威胁。物种受胁状态特征是调节不同水鸟对自然栖息地变化的敏感性产生差异的关键因素,受胁物种对自然栖息地变化的敏感性显著高于非受胁物种种群。进一步表明受胁物种相比非受胁物种种群更易受到滨海湿地下降的影响。 (4)确定了滨海湿地132块水鸟保护优先区域,其中一半以上存在保护空缺。处于I类和II类亟待保护等级的保护空缺区域有21块,主要分布在江苏和福建省,总面积达439312公顷,针对这些区域结合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地契机和国家正在开展的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新增或扩增保护地,对水鸟及栖息地保护尤为重要。
语种中文
页码111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94316]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段后浪. 土地利用变化对滨海湿地水鸟及其栖息地的影响机制[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22.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