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跨区域重大交通工程的空间效应评价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陈卓
答辩日期2022-07
文献子类博士后出站报告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导师金凤君 ; 王绍强
关键词跨区域 重大交通工程 空间效应 评价框架 区域发展
学位名称博士后
英文摘要跨区域重大交通工程的科学论证与效益评价已经成为新时期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遵循“理论构建+案例分析”的总体思路,系统探索了跨区域重大交通工程空间效应的评价思路和要点,并选取陆路综合交通规划、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湘桂运河、沪舟甬跨海通道和沪甬跨海通道为代表性案例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我国跨区域重大交通工程的科学论证与效益评价提供参考,服务于跨区域重大交通工程和相关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主要结论如下: (1)跨区域重大交通工程空间效应评价的目标是服务于跨区域重大交通工程的决策、运维管理与风险控制,提高跨区域重大交通工程和相关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可持续性,评价要点包括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科学预判未来发展情景、全生命周期动态追踪评价、积极与消极影响兼顾、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多学科领域评价体系衔接与互动等。由于跨区域重大交通工程的空间效应具有全周期、复杂性、动态性、不确定性等特征,有必要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动态追踪评价体系,对跨区域重大交通工程与相关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互动过程进行追踪评价,因时因势调整运维管理模式和策略。 (2)在城市群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地理格局核心结构要素的背景下,我国已有陆路交通规划能够大幅提高我国城市网络的通达性水平,在最短旅行时间上基本可以支撑“全国123出行交通圈”的建设;并将通过促进轴—辐空间组织模式和空间级联秩序发育,引导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国土开发结构,为更加协调和均衡的区域发展格局提供交通基础。随着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进入创新驱动下追求质量效益和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新阶段,未来应从支撑与引导、整合与衔接、效率与公平等方面持续优化交通服务的供给结构,提升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服务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的能力。 (3)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对区域发展兼具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其中,正面效应主要表现在投资带动效应、城市网络通达性改善、中心城市和区域辐射范围扩大、要素流动格局优化等方面;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低端锁定、虹吸效应等方面。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能够改善中国城市网络的通达性,东北地区哈大铁路以东是通达性获益最高的地区。从全国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来看,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宜定位为沿海大通道的局部优化线路,主要拉近了东北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之间的时间距离。考虑到近年来东北地区高端生产要素的流失较为严重,应谨慎对待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对东北地区所具有的潜在负面效应,防止出现大面积的虹吸效应。此外,在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设中,应预防其对山东省和辽宁省产业结构升级的不利影响,避免形成产业结构低端锁定现象。 (4)中短期内湘桂运河应重点满足长江中游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之间的货物运输需求。从长期来看,湘桂运河的建设通过沟通长江中游与两广地区的市场,有利于加强长江中游地区、北部湾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在能源重化工和原材料产业领域的分工联系,推动相关产业的提质增效,促进区域经济社会联系格局发生变化。至2030年,湘桂运河的2 h服务范围将覆盖湖南、湖北、广东和广西的大多数城市,能够服务区域超过90%的人口和GDP。同时,湘桂运河将打通长江中游地区通过北部湾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至东盟主要国家的江海联运通道,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面向东南亚的开放程度。 (5)沪舟甬跨海通道与沪甬跨海通道互补,前者在货运上具有优势,后者则在客运上具有优势。由于沪甬跨海通道的竞争和替代效应,沪舟甬跨海通道对出行活动的影响较小,主要服务于舟山市的城际出行活动,并具有成为旅游通道的潜力;沪舟甬跨海通道增强了洋山深水港在浙江省的竞争优势和宁波舟山港在江苏省的竞争优势,但对洋山深水港的影响显著高于对宁波舟山港的影响,未来两个港口应积极整合资源,实现互补发展。
语种中文
页码228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94320]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陈卓. 跨区域重大交通工程的空间效应评价[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22.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