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地区减贫发展及乡村振兴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员学锋 |
答辩日期 | 2022-07 |
文献子类 | 博士后出站报告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导师 | 刘彦随 |
关键词 |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有效衔接 对策 陕西省 |
学位名称 | 博士后 |
英文摘要 |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使我国经济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为后续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到2025 年,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到2035 年,脱贫地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然而,目前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仍面临许多困难、风险以及挑战。 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乡村地域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基于理论逻辑、调查分析、定量测度和优化策略的研究思路,梳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理论联系与内在逻辑,阐述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的运行逻辑,结合实地调研结果分析各地区取得的成效和不足,定量测度陕西省乡村发展水平、典型县域农户生计资本和乡村振兴水平,提出陕西省乡村转型发展的薄弱环节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 1.梳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相关概念,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差异性和协同性出发,阐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理论逻辑。研究发现: (1)脱贫攻坚是为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而提出的一整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计划和解决方案,乡村振兴是通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存在互斥性也存在交叉性。 2.以实际参与过的青海、四川、甘肃和河南等地的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实践为案例,从评估的主体、内容、程序和结果运用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实践的运行逻辑,简要介绍了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提出的相应建议。研究发现:(1)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主要聚焦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和政策落实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国家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技术指标体系。(2)调查流程主要分为调查准备、实地调查和报告编制三个阶段。 3.基于实地调研的问卷结果,从“两不愁三保障”、帮扶政策调整、重点工作、驻村帮扶与基层组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等多个方面分析了陕西省巩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情况。研究发现:(1)过渡期医疗保障政策需进一步优化调整,建议优化调整健康帮扶政策,健全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2)产业帮扶的持续性有所减弱,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建议加快孵化农村致富带头人与村集体经济,增强带贫益贫作用。(3)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政策宣传仍有薄弱环节,建议强化政策保障支持力度,持续推进搬迁后续帮扶。(4)人居环境质量还有待提升,农村改厕率低,存在改厕后不使用的情况,建议建立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提升农民绿色生活意识。(5)基层干部的能力水平亟待提升,建议强化岗前学习培训,提升新任干部和驻村干部的履职能力。 4.运用座谈访谈,实地问卷调研等方法对榆林市榆阳区和靖边县21 个脱贫村、3 个一般村、1 个大型安置点进行实地调研。利用有效数据对榆林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相关成效进行动态监测,刨析其所面临的主要困境。研究发现:(1)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方面。两县部分脱贫户存在收入结构问题,政府转移性收入比重较大,而生产经营收入及财产性收入占比过小,存在返贫风险。(2)在巩固衔接方面。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防返贫工作压力较大;劳动力及专业人才匮乏;扶贫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农村人口收入不稳定是榆林市巩衔期所面临困境。 5.构建陕西省乡村发展情况指标体系,量化各地区农村发展水平,梳理出乡村转型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针对性各地区乡村转型薄弱环节以及共性问题,提出了有关的发展建议。研究发现:(1)2000~2020 年间陕西省乡村发展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部分县域在不同时间段内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2)2000 ~ 2020 年间陕西省乡村发展水平重心在108.745°E ~ 108.797°E,34.597°N ~ 34.804°N 之间变动,变化较小。(3)陕西省乡村发展水平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结构特征。 6.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5 个维度构建了陕西省各市乡村振兴发展测度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TOPSIS 法测度了各子系统水平及综合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渭南、咸阳、汉中的产业兴旺发展水平得分较高,这主要是因为关中地区的区位优势,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2)安康、汉中、榆林的生态宜居水平得分较高,主要得力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开展较好。(3)商洛、汉中、铜川的乡风文明水平得分较高,这主要与地区间是否开展乡村旅游和幼儿园数量有关。(4)陕西省治理水平整体较高,说明了各地市农村基层自治情况较好。(5)铜川、商洛、榆林生活富裕水平得分较高。(6)渭南市乡村振兴综合水平排第一,延安市排最末位。 7.在陕北、陕南地区分别选取绥德县、洛南县作为代表性区域,针对其各自自然、社会经济特点,分别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实地进行农户调研获取样本数据,测算县域农户生计资本值。研究发现:(1)绥德县自然资本不足,人力资本匮乏,农业生产效率损失现象普遍。贫困户对农业生产的依赖性更强,政策因素对贫困户的农业生产效率影响显著。(2)洛南县农户生计资本水平整体偏低,单项生计资本整体表现为:社会资本>物质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 目前限制洛南县农户生计资本提升的关键是人力资本水平和金融水平偏低。 |
语种 | 中文 |
页码 | 180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94321] ![]() |
专题 |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员学锋. 脱贫地区减贫发展及乡村振兴研究[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22.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