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平原城镇化、农业发展、生态保护的协同与空间恢复力提升策略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杨勇 |
答辩日期 | 2022-10 |
文献子类 | 博士后出站报告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导师 | 邓祥征 |
关键词 | 空间恢复力 耦合作用 城镇化 农业发展 生态保护 |
学位名称 | 博士后 |
英文摘要 | 本研究以中国粮食主产区华北平原为研究区域,结合遥感与GIS 技术、数量模型和实地调查等多种手段,研究了城镇、农业和生态的空间结构和耦合过程。应用随机前沿生产模型,测算了华北平原耕地粮食生产效率,在要素流动层面定量分析城镇化与农业发展、生态保护之间的作用关系及传导机制。采用夜间灯光指数测算了县域城镇化水平,利用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定量指标法测算了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分析了城镇化与生态服务重要性的空间耦合特征。基于空间恢复力的提升视角,从有序推进城镇化、加快农业转型和提升生产效率、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完善政策、科技和资金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 1.华北平原以耕地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2000-2015 年土地利用变化,以耕地减少和建设用地增加为主要变化趋势,耕地经历了“增加-减少-快速减少”的变化过程,城乡建设用地经历了“快速增长-缓慢增长-急剧增长”的变化过程。 2.华北平原农村居民点呈现显著的空间分异与集聚特征。基于“位序-规模”构建的Zipf 指数显示农村居民点离散状态呈增强趋势。年末总人口、乡村户数、第一产业增加值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增加具有正向作用,乡村从业人员、农村用电量、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的增加具有负向作用。 3.华北平原2000-2015 年四期粮食生产效率均值分别为0.7544、0.7730、0.7525 和0.7518,高于0.8 的县区数所占比重较高,增加投入要素对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仍具有促进作用,效率值空间分布从最初的相对均匀到局部集聚。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耕地斑块密度、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对粮食生产效率的提升具有负向作用,而提高耕地复种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4.华北平原城镇化与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空间分布呈现相异。华北平原南部是农业生产的核心区,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但是该区域也是水源涵养与提供服务、植被固碳、土壤保持等生态服务功能的相对重要区域,环渤海地区县区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但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相对较弱。城镇化的发展对除栖息地提供生态服务功能外的其他功能及总生态服务功能均具有显著的负作用。 |
语种 | 中文 |
页码 | 107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94334] ![]() |
专题 |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杨勇. 华北平原城镇化、农业发展、生态保护的协同与空间恢复力提升策略[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22.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