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乡村地域系统演化过程与转型研究——以黄土高原为例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陈宗峰
答辩日期2022-12
文献子类博士后出站报告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导师刘彦随
关键词乡村地域系统 要素-结构-功能 转型探测 聚落体系 黄土高原
学位名称博士后
英文摘要乡村是人类相对原生态的地域空间系统,它孕育了城市,并拥有着城市地域所无法替代的经济、社会、生态等功能。我国乡村地域广阔、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伴随着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乡村地域系统的演化总体呈现出衰退趋势。面向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亟需深入开展乡村地域系统演化过程与转型机理研究。新世纪以来,在退耕还林、治沟造地、平山造城等大型工程措施的综合影响下黄土高原地区空间结构、社会经济形态均发生显著变化,既为区域乡村转型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围绕乡村地域系统演化过程与转型,本报告在区域尺度上从“要素-结构-功能”视角解析黄土高原乡村地域系统要素结构演变规律,探明乡村地域系统功能分异规律,揭示乡村地域系统转型过程与机理,在县域尺度上从“格局-过程-机理”的研究范式系统剖析乡村地域系统聚落体系的空间格局、演化过程、生态效应、驱动机制等。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 (1)黄土高原乡村地域系统“水、土、气、生、人”要素格局发生显著变化,“人口-土地-产业”结构非农化趋势显著。黄土高原乡村地域系统降水量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特征,近20a呈波动性增加趋势,且降水变率均稳定在15%以内;土地要素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林草、耕地→建设用地、草地→耕地,且转移规模在空间上表现出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增加的变化规律;气温要素呈波动上升趋势,近20a黄土高原乡村地区72.22%的地区≥10℃积温有所提高;从熟制变化来看有2.84%的地区因积温增加实现熟制提升,同时也有0.67%的地区因积温下降导致熟制降低;生境要素整体有所改善,植被覆盖指数提高了31.73%;人口要素分布“外密中疏”,人口要素流动表现出城市和平原聚集的趋向特征。人口结构非农化趋势显著,特别是黄土高原中部和西北地区出现了快速的人口城镇化过程;建设用地结构表现出区域整体土地非农化水平提高,以及部分县域土地非农化跳跃式发展的特征;产业结构整体上呈现出较高的非农化水平。 (2)黄土高原乡村地域系统功能格局相对稳定,转型发展进程逐渐加快。黄土高原脆弱的土壤环境以及严峻的水土流失问题决定了该地区乡村地域功能以生态保育为主的特点;不同发展阶段,人地系统要素的演化和政策措施的调整,使得黄土高原乡村地域功能类型表现出不同的演变特征,其中生活居住功能和经济发展功能增速较快。通过5年移动诊断算法识别出296个稳态转型乡镇,探测出302次功能稳态转型拐点,转型动态度由“十一五”期间的0.57%提升到“十二五”期间的1.01%。从转型阶段特征来看,黄土高原乡村地域功能转型实现由经济发展主导向经济发展和生态保育协同推进的转型特征;从空间格局视角来看,黄土高原乡村地域功能转型体现出适应地域发展需求的空间集聚特征。乡村地域功能演化是系统内部要素、结构发展变化的综合反映,而系统要素与结构的演变又是乡村发展外源系统与内核系统耦合交互作用的结果。未来乡村地域系统转型发展应该以产业转型为核心,以“区-类”转型为抓手,重点落实乡村地域功能分区,开展乡村地域分类治理,加快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3)乡村聚落体系空间差异显著,聚落规模和聚落密度在空间上呈有序衰减特征。乡村聚落分布呈集聚分布模式,交通趋向性显著,81.42%的乡村聚落斑块最临近道路距离小于500m。聚落形状指数受不同等级道路影响较大,高值区主要沿国道和省道分布。地形地貌条件以及耕地资源是传统农业型沟域乡村聚落分布的主控性因素,聚落规模和聚落密度呈沟口到沟内逐渐衰减特征;城乡结合型沟域(经济发展主导型沟域)地势较为平坦,同时交通发达便于劳动、资本等要素流动,社会经济要素对聚落分布格局影响更大,聚落规模由城市中心向外围衰减。 (4)乡村聚落体系演变对生境质量的间接影响是直接影响的3倍。我们提出一种评估聚落斑块扩张对生境质量的直接与间接影响模型,定量测度了乡村聚落演变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边缘扩张模式是丘陵沟壑区典型县域乡村聚落扩张的主要类型,也是生境质量退化的主要原因。宝塔区乡村聚落扩张对自然生境的直接影响导致生境质量下降了0.26%,而间接影响导致生境质量下降了0.79%。 (5)内外双轮驱动乡村聚落演变。基于BLR模型探测了乡村聚落演变的驱动因素,分析了城市建成区周边乡村聚落演变的梯度变化规律。乡村地域系统内聚落扩张具有空间异质性,随着与城市建成区距离的增加,乡村聚落扩张规模、扩张速度和扩张模式的多样性均有所下降。聚落用地扩张的异质性是由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综合驱动下形成,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是主要的内部驱动因素,而城镇化和政策措施是两大外部驱动因素。城乡关系的失衡加剧了城乡差距,强化了城市化对乡村聚落扩张的影响。我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在推进新型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乡村地域系统演变客观规律,划定“三区三线”,以中心城镇建设为重点加快乡村空间重构、产业重组、组织重建工作。
语种中文
页码141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94342]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陈宗峰. 乡村地域系统演化过程与转型研究——以黄土高原为例[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22.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