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三维测度及其耦合协调演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周贵鹏; 龙花楼 |
刊名 | 地理科学进展
![]() |
出版日期 | 2023-06-28 |
卷号 | 42期号:06页码:1082-1097 |
关键词 | 土地利用形态 土地利用转型 耦合协调 乡村发展 乡村地域系统 河南省 |
ISSN号 | 1007-6301 |
英文摘要 | 物质形态、效能形态和关联形态三维度是解析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良好视角。论文基于上述三维度构建相应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河南省2010—2020年间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时空格局、变化过程及其内部耦合协调演化态势。结果表明:(1)物质形态在河南全域加速优化;效能形态总体恶化,其主因在于农村居民点的生态性和实际利用效率明显削弱;关联形态稳定优化至较高水平,省会周边及西北山区的关联形态累积优化最多,省会周边的优化代表关联形态的上限开拓,西北山区的优化反映地域短板的大力补齐。(2)至2020年,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综合隐性形态经有序优化后已有较佳的转型趋势,城乡深入互动的省会一带担任转型引领角色。“物质—关联”形态的优化缓解了效能形态恶化对综合隐性形态的损害。(3)三维隐性形态的耦合及耦合协调态势在时空上持续同步优化,“耦合—协调”组合状态呈现由较低水平分异转为中水平统合,再转为较高水平分异的螺旋上升转型态势。区域三维隐性形态的耦合协调发展并非均质推进,而是要先形成发展极和优势轴带,进而以“分异—统合”的交替格局及过程来带动全域发展。(4)未来研究区需警惕效能形态的恶化倾向,谋求乡村内生发展和生态建设,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和人口回流,优化农村居民点的使用效能、生态属性与空间结构,同时完善城乡空间体系、设施配置和生态保育等物质层面的关联组织,追求效能与关联形态的向好转型。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93677] ![]() |
专题 | 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_中文论文 |
通讯作者 | 龙花楼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2.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3.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周贵鹏,龙花楼. 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三维测度及其耦合协调演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2023,42(06):1082-1097. |
APA | 周贵鹏,&龙花楼.(2023).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三维测度及其耦合协调演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地理科学进展,42(06),1082-1097. |
MLA | 周贵鹏,et al."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三维测度及其耦合协调演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地理科学进展 42.06(2023):1082-1097.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