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分布特征及旅游利用模式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张建忠; 温娟娟; 刘家明; 郝金连; 孙根年; 高翔宇
刊名经济地理
出版日期2023-07-26
卷号43期号:07页码:234-240
关键词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利用模式 文化产业集群 旅游小镇 博物馆 节庆活动
ISSN号1000-8462
DOI10.15957/j.cnki.jjdl.2023.07.023
英文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存在形式,对于提升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文章选取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ArcGIS空间分析以及区位熵、资源优势度分析等方法,分析其类型结构、空间分布类型与聚集区域、市域空间分布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类型分布差异化特征非常明显。其中,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中传统技艺类数量最多。(2)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集聚型分布特征明显,资源优势度区别较大,以极核区、高度密集区、次密集区和稀疏区为主要分布现状。(3)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19个县域均有“非遗”项目,但其类型、数量呈现出空间不均衡的集聚特征格局。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资源旅游价值极高,以文化产业集群模式、文化旅游小镇模式、博物馆模式、节庆活动模式等合理利用“非遗”旅游资源,能够形成有竞争力的旅游业态。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94480]  
专题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_中文论文
作者单位1.陕西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2.山西大同大学
3.晋中学院信息技术与工程系
4.山西财经大学文化旅游与新闻艺术学院
5.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建忠,温娟娟,刘家明,等. 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分布特征及旅游利用模式[J]. 经济地理,2023,43(07):234-240.
APA 张建忠,温娟娟,刘家明,郝金连,孙根年,&高翔宇.(2023).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分布特征及旅游利用模式.经济地理,43(07),234-240.
MLA 张建忠,et al."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分布特征及旅游利用模式".经济地理 43.07(2023):234-240.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