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壤碳平衡的黑土区县域种养规模优化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杭胜; 侯瑞星; 李泽红; 欧阳竹 |
刊名 | 农业工程学报
![]() |
出版日期 | 2023 |
卷号 | 39期号:06页码:204-213 |
关键词 | 土壤 秸秆 氮 黑土地 碳平衡 承载力 规模优化 可持续发展 |
ISSN号 | 1002-6819 |
文献子类 | 期刊 |
英文摘要 |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商品粮的主产区,近年来存在耕地“变薄、变瘦、变硬”等土壤质量下降问题。农业废弃物作为碳源高效还田是提升土壤质量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缺少基于农业-牧业碳素循环调控的区域农业生产系统模式,以促进碳素高效还田和黑土地地力提升。为了探讨基于土壤碳收支平衡来调整农牧规模的方法,该研究选取位于松嫩平原腹地的齐齐哈尔市作为研究对象,核算齐齐哈尔市各县域土壤碳收支状况,以土壤碳排放和碳输入相平衡为目标,通过多目标线性规划方法构建齐齐哈尔市的农牧业碳平衡农业模式。结果表明,各县域主要调整方案为种植业需要减少水稻种植面积,增加玉米的种植面积,养殖业需要增加奶牛养殖规模。调整后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废弃物得到全量化利用后,农田土壤碳库不再下降。县域尺度农牧规模需因地制宜的调整,以土壤碳亏损较大的讷河县为例,在保证碳输入及农业经济收益的基础上,增加46%的玉米种植面积,减少63%的黄牛养殖规模,增加85%的奶牛,54%的生猪,76%的羊及71%的家禽养殖规模,可保持土壤碳平衡。种植业和养殖业规模调整后的有机物料还田可替代33%~49%的化肥氮投入,除克东县和克山县的玉米种植外,3种主栽作物的土壤氮承载力均呈现上升趋势。研究提出农业“碳平衡”发展模式,可为黑土区农业-牧业发展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中国“双碳”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
URL标识 | 查看原文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93353] ![]() |
专题 | 禹城站农业生态系统研究中心_中文论文 |
通讯作者 | 侯瑞星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黄河三角洲农业工程实验室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3.中国农业大学有机循环研究院(苏州) 4.中国科学院大学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杭胜,侯瑞星,李泽红,等. 基于土壤碳平衡的黑土区县域种养规模优化[J]. 农业工程学报,2023,39(06):204-213. |
APA | 杭胜,侯瑞星,李泽红,&欧阳竹.(2023).基于土壤碳平衡的黑土区县域种养规模优化.农业工程学报,39(06),204-213. |
MLA | 杭胜,et al."基于土壤碳平衡的黑土区县域种养规模优化".农业工程学报 39.06(2023):204-213.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