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14万年以来热带西太平洋岛屿风化历史及对陆地降水的指示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唐小洁
答辩日期2023-05-16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导师于兆杰
英文摘要

印度洋-太平洋暖池(Indo-Pacific Warm Pool,IPWP)作为全球的水汽和热量中心,在多种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迄今该区域晚第四纪古降水时空演化仍不清楚,不同区域或不同指标的降水重建结果出现明显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现象。本研究选取了国际海洋全球变化研究(International Marine Global Change Study,IMAGES)VII航次于2001年在印太暖池钻取的MD01-2385沉积物岩芯(0.22°S, 134.24°E, 水深 2602 m)上部27.8 m的沉积物为材料,通过对样品陆源碎屑组分的粒度分析、黏土分析以及黏土粒级组分的主微量元素分析,重建了140 ka以来该区域风化历史。并结合该区域已发表数据,对印太交汇区轨道-千年时间尺度上降水变化特征及机制进行了讨论。

黏土矿物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MD01-2385钻孔沉积物来源较为单一,主要是来自新几内亚鸟头半岛、通过高山短源河流搬运的沉积物,该区域风化强度的变化主要受到降水的影响,因此可以使用风化重建记录指示降水演化。

在轨道时间尺度上,MD01-2385岩芯中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粒度记录(EM1/EM2)、主微量元素记录(δEu以及CIA)均表现出显著的岁差周期(23 ka)。降水记录与印太交汇区大尺度水文循环记录(海水剩余氧同位素δ18Osw-iv集合数据)的变化类似,并且表现出和类ENSO系统(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同步演化的特征,在类La Niña事件发生时表现出增强的特点。本研究中的记录中未出现明显冰期-间冰期周期(100 ka)以及斜率周期(40 ka)。通过和印太暖池其余降水重建结果对比,揭示了轨道时间尺度上印太交汇区东部降水变化主要受到类ENSO系统的控制。

在千年时间尺度上,MD01-2385岩芯中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和主微量元素记录在HS 1-4和其他的百年尺度的北大西洋冷事件中表现出相对低值。降水重建记录表现和类ENSO系统的同步演化,在类La Niña事件发生时降水增加。通过与其他记录及TraCE-21模拟结果的对比,揭示了印度-太平洋地区千年尺度降水模式的不均一性,也即是印太交汇区东部(西太平洋一侧)主要受到类ENSO系统的影响,而西部(东印度洋一侧)主要受ITCZ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的迁移控制,模拟结果显示,这种降水模式主要受到北大西洋融水的影响。

语种中文
源URL[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81195]  
专题海洋研究所_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唐小洁. 14万年以来热带西太平洋岛屿风化历史及对陆地降水的指示[D].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3.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海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