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潮间带及陆架有孔虫多样性与环境相关性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曹一飞![]() |
答辩日期 | 2023-05-06 |
文献子类 | 博士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授予地点 | 青岛 |
导师 | 类彦立 |
关键词 | 有孔虫 盐度 海洋酸化 大陆架 环境DNA |
学位名称 | 理学博士 |
英文摘要 | 有孔虫是一类数量庞大,从赤道到两极广泛分布,并且对环境十分敏感的原生生物,常作为生态指示种用于环境监测工作。由于有孔虫的壳体具有长期保存在地层中的特点,也被应用于古气候和古环境的重建工作中。近些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测序的方法也被用于生态调查。 当前地球面临的海洋酸化的速度比3亿年来的任何地质历史时期都要快,这将会对海洋生物特别是以有孔虫为代表的钙质生物产生影响。盐度是海洋环境重建的重要参数,特别是陆架到潮间带地区,海平面的变化会带来盐度的巨大改变。本研究采集黄海陆架和潮间带的沉积物样品,探究了黄海海域有孔虫分子多样性与环境关系,并进行盐度梯度和海洋酸化的实验室培养研究,利用传统形态学和eDNA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探究盐度变化,或海洋酸化对底栖有孔虫群落丰度和多样性,以及代表物种如Cribrononion gnythosuturatum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部分: 1.黄海有孔虫的分子多样性和环境相关性研究 本研究基于eDNA对黄海25个站点(33~36°N)的有孔虫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并首次对该地区有孔虫分子多样性与环境条件进行了相关性评估。本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方法,利用分子方法可以获得更多的物种信息。控制底栖有孔虫群落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素为温度、深度和沉积物碳的含量。该海域底栖有孔虫的群落多样性随着水深的增加,温度的降低而减少。底栖有孔虫的群落多样性与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无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沉积物中的浮游有孔虫eDNA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海流情况。由于eDNA方法在物种层面建立关系式需要更多的调查来支持,我们建议使用群落参数进行环境指示。本研究填补了黄海地区有孔虫eDNA研究的空白,探究了黄海区域影响底栖有孔虫生态分布的主要因素,揭示了有孔虫eDNA多样性在环境指示方面具有的潜力。 2.海洋酸化对底栖有孔虫分子多样性的影响 本研究采集黄海陆架4个站位点的沉积物样品,在400 ppm、800 ppm、1200 ppm、1600 ppm共4个CO2分压梯度下培养八个月(由低到高依次培养两个月),利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沉积物中的有孔虫eDNA进行测序分析。实验过程中海水pH值与CO2分压有显著负相关关系,海水酸性随着CO2分压的上升不断增强。测序共获得共计获得212个OTUs和743,884条reads,其中有178个OTUs共计738,597条reads匹配到有孔虫。实验结果显示,底栖有孔虫群落总体丰度在400–1600 ppm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OTUs数与群落阿尔法多样性都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临界值出现于1200 ppm。我们推测在未来海洋酸化的情况下,有孔虫的物种数和多样性持续增加,而超过临界值(>1200 ppm)后,在较强的海洋酸化环境压力下,有孔虫多样性显著降低,但有些机会主义种在短时间内迅速繁衍,例如Elphidium、Nemogullmia、Allogromiid、Spiroplectammina等属,群落结构也因此发生改变。 3.基于eDNA宏条形码和形态学揭示底栖有孔虫对盐度变化的响应过程 盐度是海洋重要的理化因子,对底栖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都有着显著的影响。Cribrononion gnythosuturatum是中国沿岸表层沉积和岩心沉积中的常见物种,但它对于盐度变化的适应性尚不明确。本研究采集黄海潮间带沉积物样品,在0–60 psu共计13个盐度梯度下平行培养10周,期间添加钙黄绿素对新钙化的房室进行标记。沉积物样品采用传统形态学和eDNA测序两种方法进行分析,探究底栖有孔虫群落对盐度的响应关系中形态学和eDNA测序方法的异同,以及C. gnythosuturatum对盐度的响应关系。实验前提取活体C. gnythosuturatum的SSU rDNA片段,加入本地数据库用于序列比对。 培养实验在形态学方面共获得有孔虫C. gnythosuturatum1636只,其中活体955只,C. gnythosuturatum在0–60 psu各盐度梯度下均可存活和生长,高通量测序结果中57个OTUs共计17091条序列比对到C. gnythosuturatum。研究结果显示,在极端低盐(<15 psu)条件下,壳体破损率急速上升,并且伴随生长率下降和繁殖的停止。在极端的高盐度条件下(50–60 psu)原生质向房室中心收缩,生长率和繁殖率下降。此外,分子结果和形态学结果都显示,异常盐度条件下(15–25 psu or 40–50 psu),种群丰度、相对丰度和生长率达到最高,壳体保存良好。本研究揭示了C. gnythosuturatum对于盐度的响应,可以用于指示河口、潟湖、潮间带等盐度变化较大的沉积环境。 底栖有孔虫群落最适宜生存的盐度为30–35 psu,盐度的升高和降低都会使群落丰度和物种数降低。eDNA测序方法能够探测到数量庞大的OTUs和物种数目,取样量少,灵敏度高。eDNA方法能够探测到形态学中难以鉴别的隐藏物种,单房室有孔虫类群(Monothalamids),该类群对高盐度有较好的耐受性。传统形态学对于种类单一,但是生物量高的瓷质壳体多房室有孔虫(Miliolida)类群,能比较直观地看出该类群生物数量随盐度梯度的变化而发生的改变,该类群对高盐度有较好的耐受性。两种方法都表明玻璃质壳体多房室有孔虫类群(Rotaliida)对于低盐度有较好的耐受性。本研究表明在生态监测工作中可以使用eDNA测序方法作为形态学的很好补充,利用各种类群的组合变化来推测海水的盐度。 |
语种 | 中文 |
目次 |
2.4.2 底栖有孔虫对于水温和深度的响应及启示... 24 2.4.3 底栖有孔虫对于沉积物中碳的响应及启示... 25 2.4.4 底栖有孔虫不同类群对于环境因子的响应... 26 第3章 通过eDNA测序手段探究海洋酸化对底栖有孔虫多样性的影响... 29 第4章 基于eDNA宏条形码和形态学揭示底栖有孔虫Cribrononion gnythosuturatum(Ho, Hu & Wang, 1965)对盐度变化的响应过程... 39 4.3.1 SSU rDNA序列特征与系统发育分析... 48 4.4.1 Cribrononion gnythosuturatum对盐度梯度的响应... 52 4.4.2 Cribrononion gnythosuturatum的生态地位及其古环境中的应用... 53 第5章 基于形态学和eDNA探究底栖有孔虫群落对海洋盐度变化的响应... 57 5.4.2 有孔虫不同壳质类型的生物矿化与盐度关系... 63 |
资助项目 |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41976058] ; Strategic Priority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XDB42000000] ;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U1906211] |
源URL | [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81142] ![]() |
专题 | 海洋研究所_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曹一飞. 黄海潮间带及陆架有孔虫多样性与环境相关性研究[D]. 青岛.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23.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海洋研究所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