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板块俯冲带岩浆活动的资源与气候效应——西太平洋与新特提斯俯冲带典型地区对比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谢国治
答辩日期2023-05-15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导师孙卫东
关键词板块俯冲 岩浆活动 资源与气候 新特提斯闭合 太平洋俯冲
学位名称理学博士
学位专业海洋地质
英文摘要

板块俯冲是地表物质输入地球深部的主要途径。俯冲板片通过脱挥发分等过程,触发部分熔融,造成广泛的岩浆活动,促进了元素富集成矿和深部碳再循环,进而对全球资源分布和气候演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探究俯冲带岩浆活动与资源效应的联系,解析其在气候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以特提斯和太平洋两大俯冲体系的岩浆活动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新特提斯俯冲闭合和太平洋俯冲过程中的岩浆活动的成矿效应及其与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耦合效应。在资源效应方面,选取两个典型俯冲构造域发育的优势关键金属Sn-W和Au-Mo成矿区,包括特提斯域的华南南缘-喜马拉雅和太平洋域的胶东半岛,探究其成矿物质来源和富集机制。在气候效应方面,选取新生代从新特提斯碰撞闭合到西太平洋新生代俯冲起始后的弧岩浆活动和关键气候事件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a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简称PETM)和始新世长期冷却事件(Long-term Eocene Cooling,简称LTEC)的成因,探讨俯冲带火山活动与关键气候事件的联系及其对全球大气温室气体含量变化的贡献。

(1) 新特提斯俯冲阶段华南南缘Sn-W成矿。花岗岩富集Sn-W元素与其高分异演化程度和挥发分种类与含量紧密相关,但成矿物质富集是源区控制(源区富集)还是过程控制(岩浆高分异演化)仍存在争议。华南南缘锡山Sn-W矿床在时空关系上与钾长石花岗岩关系紧密,表现出与俯冲板片物质加入的密切联系。本研究发现钾长石花岗岩具有轻K和Li同位素和高F、低Cl含量的特征,指示俯冲带富F矿物多硅白云母在新特提斯洋板片俯冲回撤的过程中发生分解,并随地幔上涌发生壳幔相互作用。F含量高的花岗岩中Sn和W元素含量较高,说明富F幔源物质的加入对Sn和W的富集成矿至关重要。同时,花岗岩由轻K和Li同位素、高F和富W的特征逐渐演变成较重K和Li同位素、更高F和富Sn的特征,反映壳幔相互作用程度的升高(随俯冲物质加入量和熔融温度的升高,壳源熔融物质开始由富W的白云母变为富Sn的黑云母)。本研究表明了俯冲板片回撤过程中多硅白云母分解释放出的富F流体再循环参与壳幔相互作用和岩浆活动,对壳源Sn和W成矿元素富集萃取的重要性。

(2) 新特提斯闭合阶段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形成与稀有金属成矿。二云母花岗岩是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中常见的酸性岩浆岩类型之一,与稀有金属成矿关系密切。一般认为它们是由岩浆分异作用形成的,但淡色花岗质岩浆分异过程中,熔体具体演化和元素迁移过程并不明晰。本论文从微观角度对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中错那地区错那和错那洞两个淡色花岗岩岩体中的电气石主微量元素和B同位素组成开展分析,确定了矿物结晶记录的熔体地球化学成分变化。熔体中挥发分含量与不相容元素正相关,表明挥发分的增加有利于Sr、Zn、Pb等金属元素的富集。相对于错那岩体,错那洞岩体二云母花岗岩中的电气石在岩浆分异过程中结晶更早。电气石B同位素组成表明,淡色花岗质岩浆主要来源于变质沉积岩的部分熔融。由错那洞向错那花岗岩演化,电气石B同位素变轻可能是由于演化过程中流体出溶造成的。错那地区岩浆电气石表现出高Sn和Li等稀有金属元素含量的特征,表明错那地区二云母花岗岩具有成矿潜力,可能与错那地区已经被发现的多金属矿床紧密相关。其中,错那洞热液Sn-W-Be多金属矿床是错那地区典型的淡色花岗岩相关的热液矿床。目前,关于岩浆流体出溶和热液-围岩相互作用对稀有金属元素的富集作用仍不清晰。热液矿床中电气石是主要含B矿物,其地球化学组成和B同位素特征可以记录成矿流体的来源和演化过程。本论文通过对含矿热液石英脉和矽卡岩中的两种热液电气石(Tur-1和Tur-2)进行主微量和B同位素研究,发现Tur-1和Tur-2均具有较高的K和Na含量,属于碱性电气石族。根据电气石的Li-Fe-Mg含量分类,Tur-1属于富Fe的黑电气石,而Tur-2则属于富Mg的镁电气石。Tur-1的δ11B值范围为−13.7至−13.2 ‰,低于Tur-2的δ11B值(−11.1至−9.3 ‰)。岩石接触关系和地球化学组成表明,热液石英脉中Tur-1是由岩浆热液形成的,受围岩影响较小,与错那洞淡色花岗岩有成因联系;而矽卡岩中的Tur-2则有交代结构并混染了大量高δ11B值的大理岩围岩物质。矽卡岩中Tur-2的Sn,Li和Be稀有金属元素含量高于石英热液脉中的Tur-1,且Tur-1和Tur-2中的这些成矿金属元素均高于错那地区二云母花岗岩中的岩浆电气石。因此,本研究认为由变质沉积物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经流体出溶,形成富集稀有金属元素的岩浆热液,是错那洞Sn-W-Be多金属矿床形成的必要条件,同时出溶的岩浆热液与大理岩围岩发生的水岩相互作用是促进稀有金属元素进一步富集和沉淀的有利条件。

(3) 太平洋板块俯冲阶段胶东Au,Mo成矿。胶东半岛中生代与花岗质岩浆活动相关的Au,Mo矿床在岩石成因和地球动力学背景上仍存在争议。本论文通过对胶东Mo矿化相关的牙山花岗闪长岩进行锆石U-Pb年龄测定,确定其形成年龄为117.5±1.4 Ma,表明牙山花岗闪长岩属于伟德山期岩浆活动(~123–108 Ma)。同时,牙山花岗闪长岩成岩年龄与牙山Mo成矿年龄一致。该区成岩和成矿紧密的时空相关性,指示它们之间存在成因联系。牙山花岗闪长岩具有低的Sr/Y (48.8–115)和高的(La/Yb)N (23.8–50.4)值和继承锆石,表现出其下地壳来源的埃达克质岩石的特征。其内的基性微粒包体表明了其形成过程中存在基性岩浆交代。同时,锆石中高的Ce4+/Ce3+值表明牙山岩体具有较高的岩浆氧逸度,暗示了在牙山岩体的源区存在板块俯冲物质的参与。因此,本研究认为伟德山期形成的牙山岩体是俯冲物质参与的壳幔相互作用的产物。胶东半岛伟德山期岩浆岩的Dy/Yb、La/Yb和Sr/Y比值明显低于早期的郭家岭期岩浆活动(~136–123 Ma),表明该时期太平洋俯冲板片回撤过程中,华北克拉通东部岩石圈发生减薄,岩浆熔融深度整体变浅。该时期的酸性岩浆锆石中出现了高的Ce4+/Ce3+和Eu/Eu*值,表明俯冲板块来源的流体和/或熔体参与了其形成过程。同时,相比于胶东早期酸性岩浆,伟德山期酸性岩浆锆石Hf-O同位素成分最接近幔源基性岩浆,说明伟德山期岩浆活动期间壳幔相互作用最为剧烈,俯冲交代富集的幔源物质的混入变多。在地球动力学方面,早期板块俯冲缓慢回撤脱水形成含水富Au的岩石圈地幔薄弱带,并且由于俯冲板片脱水,残余板片上富Mo变质沉积物氧逸度升高。在120 Ma左右,俯冲板块快速回撤的过程中,富Au薄弱带被破坏并释放流体进入地壳深大断裂,造成了大量的Au矿化。同时,通过元素比值和同位素证据,本研究认为滞留板片上的富Mo变质沉积物被活化熔融,并随软流圈地幔上涌,与陆壳发生交代相互作用,是形成胶东伟德山期岩浆活动和小规模的Mo矿化的原因。

(4) 新特提斯闭合与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在新特提斯洋闭合碰撞期间,印度板块边缘有大量的富有机质黑色页岩被带入俯冲带,通过岩浆活动再循环进入大气可能会引起温室气体浓度变化,进而造成气候响应。根据印度大陆边缘沉积层厚度、俯冲速度和俯冲带长度和PETM持续时间建立箱式模型,本研究发现在PETM期间(~55.9 Ma, 持续170 kyr)大陆碰撞俯冲能够输入7.7×103到2.3×104 GtC的轻碳同位素物质到地幔深部。该输入量远超过了PETM所需要的碳输出量(3.2×103到5.5×103 GtC)。如果再考虑大陆碰撞过程中的俯冲脱碳效率和深部碳的积累,陆弧火山的碳释放可能会更多。因此,在PETM期间,陆弧林子宗年波组火山岩的喷发,将释放大量具有轻碳同位素的温室气体,可能对PETM期间地球表层碳含量和同位素的波动有一定的贡献。

(5) 西太平洋俯冲起始与始新世长期冷却事件(LTEC)。在约51Ma新特提斯洋碰撞闭合诱发西太平洋板块俯冲起始,全球俯冲带体系从特提斯型的被动陆缘俯冲碰撞为主导,逐渐转变为了太平洋型的大洋板块俯冲。特提斯被动陆缘沉积物厚,水深在碳酸盐补偿深度(CCD)以浅,而太平洋板块沉积物薄,水深在CCD以深,因此这种转变会让俯冲进入地幔的沉积地层变薄,同时沉积碳输入量也会降低,进而会造成弧火山岩浆活动过程中碳释放量的减少。本研究通过火山喷发体积计算,发现现今西太平洋俯冲带火山年喷发量达到1.11±0.45 km3,全球火山喷发量为2.98±0.30 km3。假设新生代火山和现在一样强烈,那么每年将有2.22×1012 kg的弧火山灰进入海洋。考虑到火山灰快速的化学风化速率,那么弧火山灰每年通过化学风化作用释放的阳离子数量,与现今河流风化输入海洋的阳离子量相当。通过海气界面交换,海水中增加的阳离子会促进固碳反应的发生,使大气碳进入海水和沉积物,从而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因此,本研究认为特提斯硬碰撞的开始导致西太平洋俯冲起始,这种俯冲体制的转换可能促进了51Ma之后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持续下降,进而造成了LTEC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新特提斯洋俯冲阶段,俯冲板块回撤释放的富F流体参与壳幔相互作用,促进了华南南缘的Sn-W矿化;新特提斯洋闭合阶段,被动陆缘沉积层俯冲,发生脱碳反应并参与岩浆活动,能够对PETM事件的发生做出贡献;俯冲变质沉积岩熔融产生的岩浆,通过分离结晶、流体出溶和水岩相互作用逐步提高Sn,Li和Be元素富集程度,促进了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中稀有金属的富集成矿。在太平洋俯冲阶段,板片脱水提高了残余富Mo变质沉积物的氧逸度,随后板片回撤引发其部分熔融,并随软流圈地幔上涌,引发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了胶东伟德山期岩浆岩和小规模Mo矿化;在西太平洋俯冲起始后,全球俯冲模式的转变造成碳酸盐输入量减少,弧火山的碳释放量降低,同时产生的弧火山灰增进了固碳作用,造成了大气二氧化碳持续下降和LTEC事件的发生。

学科主题海洋地质学
语种中文
源URL[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81148]  
专题海洋研究所_深海极端环境与生命过程研究中心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谢国治. 板块俯冲带岩浆活动的资源与气候效应——西太平洋与新特提斯俯冲带典型地区对比[D].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3.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海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