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钕铁硼废料循环利用技术现状与展望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李世健; 崔振杰; 李文韬; 王东; 王志
刊名材料导报
出版日期2021-02-10
卷号35期号:03页码:3001-3009
关键词钕铁硼废料 循环利用 湿法 火法 再生制造 稀土资源
ISSN号1005-023X
英文摘要钕铁硼磁体是重要的稀土功能材料。随着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电子信息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钕铁硼磁性材料的需求量逐年增加。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钕铁硼生产国,2018年产量达17万t,占世界总产量近90%。钕铁硼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约30%的废料。此外,每年也会产生大量因达到使用年限而报废的磁体。这些废料中含有20%~30%的稀土元素,是宝贵的二次资源,对其进行循环再利用,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同时也有助于促进稀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同来源的废料成分特点差别较大,因而采用的处理方法也有所差别。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两个:(1)从废料中回收稀土元素;(2)利用废料进行磁体再生制造。其中稀土回收方法主要包括湿法和火法两大类。如何实现稀土再生产品质量与环境友好度、经济性的有机统一,是钕铁硼废料循环利用领域的热点与难点。湿法回收工艺包括盐酸全溶法、盐酸优溶法、硫酸复盐沉淀法等,其共性特点为通过控制p H值,将稀土与其他元素分离;通过多级萃取得到单一稀土化合物,之后采用沉淀剂将稀土转化为盐类,经焙烧后得到单一稀土氧化物。此类方法对原料适应性强,稀土产品纯度高,但流程长、对环境不友好。火法回收工艺包括氧化法、氯化法、液态合金提取法等,其原理是基于稀土元素、其他元素与氧、氯、合金元素结合能力的差异性。此类方法流程短、对环境相对友好,但通常得到的是混合稀土化合物,产品纯度较低,且尚未实现工业化。近年来,国内外发展了诸多回收新方法,如电化学法、离子液体法、水解法等,但均处于起步阶段。其中通过电解法、水解法得到混合稀土化合物,离子液体法具有分离效率好、体系稳定性高等优点,具有一定发展前景。短流程再生制造主要包括氢爆法、掺杂法、热压法等,此类方法流程短、对环境友好,但再生磁体磁能积往往会有一定程度降低,从而限制其进一步应用。如何保证再生磁体的磁性能是未来再生制造发展的重点。本文首先对钕铁硼废料产生的途径及成分特点进行简要介绍,然后综述了各种循环处理方法(湿法、火法、回收新方法、短流程再生制造)的研究现状及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钕铁硼废料的综合利用提供一定参考。
项目编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0YFC1909004) ;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192055)~~
源URL[http://ir.ipe.ac.cn/handle/122111/57210]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
2.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绿色过程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湿法冶金清洁生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李世健,崔振杰,李文韬,等. 钕铁硼废料循环利用技术现状与展望[J]. 材料导报,2021,35(03):3001-3009.
APA 李世健,崔振杰,李文韬,王东,&王志.(2021).钕铁硼废料循环利用技术现状与展望.材料导报,35(03),3001-3009.
MLA 李世健,et al."钕铁硼废料循环利用技术现状与展望".材料导报 35.03(2021):3001-3009.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过程工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