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中空多壳层异质结构的设计及光催化CO2还原性能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由飞飞
答辩日期2021-06-01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导师王丹
关键词二氧化碳还原,光催化,中空多壳层结构,异质结构,形貌控制
英文摘要

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是实现太阳能转换与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众多转换途径中,光催化二氧化碳(CO2)还原反应是在催化剂作用下利用光能将CO2转化为有价值的碳基燃料的过程,包括一氧化碳(CO)、甲烷(CH4)、甲醇(CH3OH)等。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光催化CO2还原研究领域有了长足的发展,研究人员对CO2还原反应机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然而,现阶段光催化CO2还原的效率偏低且高附加值产物的选择性差,使得该转换过程的经济性不足。为解决当前问题,光催化CO2还原研究的核心且难点是设计制备具有优异催化性能的光催化剂,既能实现高效的CO2还原,又能获得高附加值产物。为此需要解决光催化反应中的三个关键问题:光的吸收,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以及表面反应。为此,本论文设计了具有多个壳层及空腔的中空多壳层结构材料,实现了对太阳光的高效捕获与吸收;通过设计具有局域异质结构的壳层结构,实现光生电子/空穴的有效分离;在壳层上制造氧空位及晶格扭曲为催化反应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基于以上研究思路,本论文设计合成了系列具有异质结构的中空多壳层结构(Hollow Multishelled Structures,HoMSs)材料,通过优化形貌、组分结构,实现了高效的光催化CO2还原性能,并探究了其中的反应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次序模板法(STA)合成SnO2 HoMSs,接着以硫代乙酰胺(TAA)为硫源通过溶剂热过程在SnO2 HoMSs壳壁上生长SnS2,SnO2和SnS2在纳米尺度上构成典型的type-II异质结构,促进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增加了可参与催化反应的光生电荷数。同时,本工作将晶格扭曲结构成功引入到了HoMSs中,晶格扭曲的存在为催化反应提供了额外的活性位点。此外,催化剂表面的大量氧空位可提高CO2分子的吸附量。HoMSs的多个壳层能够多次反射光,提高了材料对光的捕获概率。综上所述,它们共同实现了光催化体系的优化,在可见光照射下,最优的催化剂CO产生速率为48.01 μmol·g-1 h-1。(2)相比于典型type-II结构,Z-Scheme结构不仅提高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有效分离,还保留了异质结构中两种材料的最佳的氧化和还原能力。本工作设计了一种In2S3/Fe2O3 Z-Scheme结构的光催化剂,首先通过STA过程制备Fe2O3 HoMSs,接着采用溶剂热方法在Fe2O3 HoMSs壳壁内外表面包覆片状In2S3,形成In2S3/ Fe2O3/ In2S3三明治夹心结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该Z-Scheme结构有利于光生电子与空穴的分离,提高可参与还原反应的光生电子数,进而增强光催化还原CO2过程,在可见光照射下,最优的光催化剂的CO产生速率为27.03 μmol·g-1 h-1。 (3)CO是光催化CO2还原反应中生成CH4的重要中间体,如何增强催化剂对CO的选择性吸附是促进CH4生成反应的关键。为了获得CH4产物,本工作设计合成了内外壳层组分异质、晶型异质的光催化剂—CeO2@TiO2 HoMSs,其中外部壳层TiO2为非晶态,内部壳层CeO2为结晶态。Ce的掺杂诱导非晶TiO2的形成,并在TiO2中产生杂质能级,拓展光响应范围,吸收边从紫外光区红移到了可见光区,提高了对光的捕获与吸收。在光照下内层CeO2产生的CO在向外扩散的过程中被最外层的非晶TiO2吸附并还原成CH4,结构优化后的光催化剂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CO2还原为CO和CH4的产生速率分别为46.02 μmol·g-1 h-1和7.59 μmol·g-1 h-1。

语种中文
源URL[http://ir.ipe.ac.cn/handle/122111/60830]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由飞飞. 中空多壳层异质结构的设计及光催化CO2还原性能研究[D].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1.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过程工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