钒钛磁铁矿钠化熔炼过程中硫、磷、钛的迁移规律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尹学杰 |
答辩日期 | 2022-06-01 |
文献子类 | 硕士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导师 | 齐涛 |
关键词 | 钠化熔炼,九元渣系,共存理论,分配比,作用浓度模型 |
英文摘要 | 针对高炉流程处理钒钛磁铁矿存在的问题,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创新性的提出钒钛磁铁矿钠化熔炼技术,在较低温度下实现了铁的还原、渣铁熔分和钒钛的分离提取,同时得到的铁水中硫、磷含量较低(S~0.004 wt.%,P~0.007 wt.%),对后续冶炼高品质钢材如高端轴承钢具有明显优势。钠化熔炼形成的熔渣体系为Na2O–TiO2–SiO2–CaO–Al2O3–V2O5–MnO–MgO–FeO九元复杂渣系,本文系统研究钠化冶炼过程渣铁间硫、磷、钛迁移规律,建立九元渣系的作用浓度模型和渣铁间硫、磷、钛分配比模型,对铁水深度除杂具有指导意义。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钠化熔炼实验研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碱矿比、煤矿比等因素对硫、磷、钛在渣铁两相间的迁移影响规律,确定了钠化熔炼实验较优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2h、反应温度1200 °C、碱矿比60%、煤矿比30%,该条件下,铁水中硫、磷、钛含量分别达到0.00072 wt.%、0.0020 wt.%、0.0015 wt.%,渣铁间硫、磷、钛分配比分别达到392、13和19882;并获得光学碱度(Λ)与渣铁间硫、磷、钛分配比(L)的关系:logLS=15.75Λ−9.54、logLP=44.06Λ−32.87、logLTi=7.56Λ−1.56。(2)基于离子分子共存理论建立了九元渣系的结构单元作用浓度模型。渣系主要结构单元由Na2O·TiO2、Na2O·SiO2、CaO·TiO2、Na2O·Al2O3、2Na2O·SiO2、3Na2O·2SiO2、2Na2O·TiO2、Na2O·CaO·SiO2、Na2O·MgO·SiO2复杂分子组成,获得主要结构单元的平衡摩尔数;通过计算确定不同反应条件下碱性氧化物Na2O、CaO、MnO、MgO和FeO的作用浓度。(3)基于九元渣系作用浓度模型分别建立了钠系熔渣与铁水间的硫、磷、钛分配比模型,硫、钛分配比的理论计算值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磷分配比理论计算值大于实验值,但二者线性关系较好,具体表达式为:logLP(Exp)=−3.21+0.97logLP(Cal);钠系熔渣中各碱性氧化物的脱硫贡献大小Na2O > CaO > MnO > FeO > MgO;钠化熔渣中形成的主要脱钛产物为Na2O·TiO2。 |
语种 | 中文 |
源URL | [http://ir.ipe.ac.cn/handle/122111/61012] ![]()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尹学杰. 钒钛磁铁矿钠化熔炼过程中硫、磷、钛的迁移规律研究[D].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2.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过程工程研究所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