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中纬度造山带地区的长期化学风化——中亚和北美的对比研究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孙晨; 朱秉启
刊名地质学报
出版日期2023
卷号N/A页码:1-15
关键词长期化学风化速率 化学风化剥蚀率 物理侵蚀速率 地球化学质量平衡方法 中纬度造山带
DOI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23050
英文摘要长期化学风化速率(LCWR)和化学风化剥蚀率(CDF)是表征区域化学风化程度和揭示地貌和气候系统演变的重要依据。全球尺度上,中纬度地区的长期化学风化研究远比低纬地区争议更多,原因之一是其风化机制在理论认识上仍存在不确定性,特别是造山带地区的长期化学风化与物理侵蚀、构造、气候之间的关系等。本文利用地球化学质量平衡方法,针对北半球中纬度典型造山带(中亚黑河流域和北美内华达山脉)开展了相关数据和资料的系统整理与再分析,估算了黑河流域的LCWR值和物理侵蚀速率(E)值并与内华达山脉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黑河流域、内华达山脉的LCWR分别为17.4~895 t/km~2/a、1~173 t/km~2/a,CDF分别为0.17~0.81、0.02~0.61,LCWR与E均显著正相关,与海拔高度、年均温度、年均降水量等仅局部相关。研究区的长期化学风化主要表现为“供应受限型”风化,但黑河流域局部地区已处于“供应受限”与“动力学受限”过渡的风化阶段。结合回归分析结果和已有成果的综合分析,中纬度造山带地区的长期化学风化速率受到地质、气候等因素的协同影响,但主控因素为地质因素,而化学风化剥蚀率则主要受控于其他因素。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99395]  
专题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院重点实验室_中文论文
通讯作者朱秉启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大学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孙晨,朱秉启. 中纬度造山带地区的长期化学风化——中亚和北美的对比研究[J]. 地质学报,2023,N/A:1-15.
APA 孙晨,&朱秉启.(2023).中纬度造山带地区的长期化学风化——中亚和北美的对比研究.地质学报,N/A,1-15.
MLA 孙晨,et al."中纬度造山带地区的长期化学风化——中亚和北美的对比研究".地质学报 N/A(2023):1-15.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