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越冬雁类时空分布特征及热点区域识别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王晨溪; 夏少霞; 余定坤; 于秀波; 龚磊强 |
刊名 | 湖泊科学
![]() |
出版日期 | 2023 |
卷号 | N/A页码:1-14 |
关键词 | 鄱阳湖 越冬雁类 时空分布 重要性评估 热点区域 |
英文摘要 | 鄱阳湖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重要的水鸟越冬栖息地,雁类是迁徙路线上的优势种群。然而,近年来迁徙路线上的雁类种群数量有所下降,识别越冬地雁类时空分布特征,确定分布热点区域是科学、精准保护的前提。本研究利用2018—2021年越冬期在鄱阳湖区域开展的共58次水鸟调查数据,提取了基于时间序列的白额雁(Anseralbifrons)、豆雁(Anser fabalis)、鸿雁(Anser cygnoid)的分布数据,分析了3种雁类在越冬地的种群动态、时间和空间分布动态,评估了鄱阳湖各子湖的重要性,确定了雁类分布热点区域。研究结果表明,3种雁类在越冬地的种群数量表现出一定的年际波动,雁类种群总数量维持在27.9万~44.8万只;不同雁类迁徙的时间节律存在差异,本次地面调查数据显示白额雁、豆雁、鸿雁分别是在10月初至11初、11月中旬、12月中旬到达鄱阳湖,其中鸿雁到达最晚;高峰期集中在11月底至次年2月初,持续时间约为100天;3种雁类分别在2月中旬、2月底和3月中旬开始迁离鄱阳湖。3种雁类空间分布范围有所差异,豆雁分布范围最广,白额雁分布相对集中,高峰期雁类的分布范围最大,对子湖的利用强度也最大。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大湖池和大汊湖重要性最高,鄱阳湖保护区是雁类利用强度最高的区域,其次是都昌保护区。此外,雁类,特别是鸿雁,对保护区以外的子湖利用强度也较高。本研究对精准刻画鄱阳湖越冬雁类时空分布范围、针对性地开展栖息地保护和修复、加强子湖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99397] ![]() |
专题 | 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_中文论文 |
通讯作者 | 夏少霞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大学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3.江西省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王晨溪,夏少霞,余定坤,等. 鄱阳湖越冬雁类时空分布特征及热点区域识别[J]. 湖泊科学,2023,N/A:1-14. |
APA | 王晨溪,夏少霞,余定坤,于秀波,&龚磊强.(2023).鄱阳湖越冬雁类时空分布特征及热点区域识别.湖泊科学,N/A,1-14. |
MLA | 王晨溪,et al."鄱阳湖越冬雁类时空分布特征及热点区域识别".湖泊科学 N/A(2023):1-14.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