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际河流水安全评价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王蕾 |
答辩日期 | 2023-06 |
文献子类 | 学术型学位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导师 | 吕爱锋 |
关键词 | 国际河流 水安全 流域管理 水安全挑战 水安全对策 |
学位名称 | 硕士 |
学位专业 | 自然地理学 |
英文摘要 | 国际河流是一种特殊的河流,其安全状态遭受破坏,很容易引发沿岸国家对共享水资源的争夺,从而危及国家安全。伴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变化,国际河流沿岸水分配、水污染、水电开发等问题严重威胁了国际河流的安全状态。因此,解决国际河流水安全问题,提升国际河流水安全水平刻不容缓,构建科学的国际河流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现有的国际河流水安全研究已经涉及水文政治、生态环境、灾害防治等众多领域,这些研究往往用于国际河流的水安全管理决策。但由于缺乏基本标准,众多国际河流水安全评价的研究结果并不能用于国际河流水安全状态的对比和分析。 本文选取了19 项评价指标,目的在于通过构建统一的国际河流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国际河流的水安全状态进行评价,探究目前水安全管理的不足之处,从而为提升和保障国际河流水安全提供合理建议。首先基于国际河流水安全研究的内容定义了国际河流水安全的概念,确定国际河流水安全研究的关键内容。然后以我国主要的国际河流为研究对象,基于诊断思维制定水问题诊断表,初步探究我国国际河流存在的水安全问题。通过构建国际河流的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我国国际河流水安全评价研究。最后,基于水安全问题诊断和评价结果,总结我国国际河流水安全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合理建议。本文主要获得以下结论:(1) 通过对国际河流水安全研究的梳理,将国际河流水安全定义为“够让国际河流沿岸的每个人都能享受数量足够、价格合理的洁净水,防止沿岸遭受严重水灾害,同时保证自然环境得到改善、避免国际冲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状态”。采用水问题诊断法对于我国国际河流水安全问题进行识别。结果显示,我国三大地区的国际河流水安全问题表现不同,具体为:黑龙江-阿穆河流域南部的水质较差(水质指数>10)。绥芬河流域和图们江春汛(2-4 月)的河流水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明显趋势。位于东北地区的鸭绿江流域的主要水安全问题体现在流域的取用水压力较大(取水压力指数>15%)。额尔齐斯河-鄂毕河流域是14 个流域中最优的流域,其水安全问题并不突出。塔里木河流域的突出问题在于生态环境敏感度较高,且围绕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地表水质相对较差。恒河和印度河的水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流域的取用水压力高,分别为101.26%和182.71%,且恒河及印度河流域的水质严重影响了流域人类的健康状态。 (2)通过设计水质、水量、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流域合作与开发管理四个维度,构建了国际河流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选用全球尺度的相关数据对我国的国际河流进行水安全评价。结果显示:额尔齐斯河-鄂毕河综合得分最高(66.23分),其次是图们江(61.62 分)。东北地区的国际河流的综合得分整体比其他两个地区高,平均分为58.80 分。位于西北地区的塔里木河得分仅有41.68 分,远远低于我国国际河流水安全平均分(54.72 分)。西南地区的印度河(39.90 分)和元江-红河(47.81 分)的得分很低,尤其是印度河,其水安全综合得分在14条河流中排名最后。水安全综合得分得分低于54.72 分的河流(塔里木河、伊犁河、恒河、印度河、元江-红河)的水安全状态需要受到高度关注。 (3) 我国国际河流水安全管理正面临着众多挑战,包含季节性可用水量变化、流域环境状况及水质较差等,最重要的是我国国际河流管理存在明显不足,流域协作水平有待提高。基于以上问题,我国应积极实施国际河流水安全保障策略,完善国际河流监管体系;各国际流域应定期评估基础水利设施能力,更要保障饮用水供水安全;此外,各流域范围内应持续开展节水环保行动,推动流域各部门提高用水效率;就国际合作而言,各流域可以依托多边合作平台,加强相关国家沟通,推动国际流域协作管理。 整体来看,本研究所提出的“国际河流水安全”这一概念为评价国际河流的安全状态提供了基准,基于水质、水量、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流域合作与开发管理四个方面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可用于对比分析各国际河流水安全状态,同时为国际河流治理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提高国际河流水安全管理水平。 |
语种 | 中文 |
页码 | 81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99708] ![]() |
专题 |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王蕾. 我国国际河流水安全评价[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3.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