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中欧班列对地方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以渝新欧为例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张海朋
答辩日期2022-11
文献子类学术型学位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导师刘卫东 ; 刘志高
关键词中欧班列 连通性 地方效应 社会空间位置 尺度上升
学位名称博士
学位专业人文地理学
英文摘要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全球互联互通,旨在以广泛的连通性促进发展红利惠及更广阔的国家和地区,实现包容性全球化。中欧班列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旗舰项目和标志性成果,打造了覆盖欧亚大陆全境的陆路物流网络,成为享誉世界的国际公共物流产品,是落实包容性全球化的先锋。中国的城市对中欧班列表现出极大热情,开行城市已逾90座。在班列运行尚未完全市场化背景下,开行班列需要大量政府补贴。在“赔钱也要开”这一看似不符合市场逻辑的背后,蕴含着中欧班列的地方发展效应,但这一效应目前尚不明确。近年来国内外兴起的“基础设施转向”和互联互通的地理学研究为剖析这一现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 国内外研究表明,作为全球互联互通倡议的重要代表,“一带一路”不仅深刻影响全球和地区政治经济格局。同时,也为沿线城市和区域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并重塑其发展格局。交通基础设施及其物理连接一直以来是经济地理和区域发展的重要研究话题。地理学家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传统的研究或利用投入产出法研究了单个基础设施项目的乘数效应,或从产业部门内部视角探讨了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这些研究为理解基础设施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提供了重要基础。但由于时代所限,研究往往聚焦于一国或一区域内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地理学者越来越认识到跨境跨区域互联互通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动力,基础设施跨区域连通性日益成为影响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但现有研究多从经济、生态、环境和空间正义等角度对重大跨区域基础设施进行事后评价,而对跨区域巨型基础设施如何带动区域发展的动力机制缺乏深入探讨。 为此,本文综合集成产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等前沿理论,将跨境跨区基础设施连通性放在塑造区域发展的重要位置。从包容性全球化的视角出发,以中欧班列为例,探讨跨境跨区域连通性对我国内陆地区发展的内在影响机制,既响应了学科发展对连通性基础设施与区域研究相结合的呼吁和诉求,又拓展了“一带一路”空间效应的地域分析尺度。具体而言,本文首先立足于经济全球化时代地方所处空间区位的新内涵——社会空间位置,借鉴全球城市体系的关系图谱,刻画了网络化世界中社会空间位置的概念图形,探究了社会空间位置变动的具体特征;其次,依托中欧班列解析地方实现社会空间位置尺度上升的条件,提出了连通性升级驱动的地方尺度上升的区域效应分析框架;最后,以中欧班列(渝新欧)对重庆的影响为例开展实证研究,试图破解中欧班列“赔钱也要开”这一表面现象背后的机理。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以构筑连通性为导向的中欧班列带动地方实现社会空间位置尺度上升。中欧班列带来的尺度上升效应是通过其催生的由通道体系和平台体系构成的地方开放体系来实现的。本文从贸易、产业和城市发展三个维度解析了中欧班列带动地方实现社会空间位置尺度上升的区域效应。从贸易发展来看,通道体系有利于降低对外贸易的物流成本,扩大传统贸易规模;建立新的对外连接渠道,产生新的贸易流,推动贸易商品种类不断拓展升级;通道+平台的组合模式,能够创造特许商品的跨国流通,产生贸易创造效应。从产业发展来看,开放体系有利于带动物流产业的发展,加速资源要素跨国流通,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为企业的全球化资源配置提供便利;提高物流网络韧性,确保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为全球供应链管理严苛的产业提供匹配度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其他地区的产业向本地转移,促进外向型经济繁荣;通道+平台体系催生新产业和新业态。从城市发展来看,依托中欧班列及其催生的开放发展体系进行城市营销有利于城市构筑更加复杂的功能,增加政策功能,获得排他性的全球竞争力,实现全球化世界中个体城市地位的稳步提升。此外,社会空间位置的尺度上升也同时实现了整个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互动循环升级。 (2)中欧班列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是市场建设和国家建设共同作用的产物,自开行以来经历了自主探索、加速推进、规范提升和高质量发展四个阶段。中欧班列开行模式包括三类:重点依托本地产业支撑的班列运行,重点依托便捷物流条件、大范围集货支撑的班列运行以及缺乏规律性和非常态化的班列运行。经历近十余年的发展,中欧班列已经构筑起连通欧亚的巨型互联互通物流网络,打造了极具韧性的国际供应链体系。地方政府在中欧班列开行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当推动班列开行、获取政策资源和获得要素流三者形成良性循环的情况下,班列运行是具有可持续性的。 (3)本文选择中欧班列(渝新欧)对重庆的影响为例开展案例研究。在贸易影响方面,中欧班列(渝新欧)催生的开放体系促进重庆对外连通性水平极大程度提升,推动其外贸规模整体大幅增长,贸易增速显著提升。重庆经贸交往的国家数量不断增长,贸易结构更加优化,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通道对贸易发展的引导作用凸显,促进重庆钾肥贸易等新贸易形式的出现,为重庆本土企业海外扩张搭建起稳定的产业链体系,加强了重庆与中东欧国家和中亚国家的贸易交往。“通道+口岸”的通道体系和开放平台体系的组合形式,为重庆创造了特定类型的贸易流动。渝新欧的稳定性和时效性,助力重庆在疫情期间保持供应链和对外贸易联系的稳定发展,同时为欧洲的抗疫行动提供了有力的物资支持。各类开放平台构筑起的开放平台体系对重庆的对外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4)中欧班列(渝新欧)对重庆产业发展的影响是通过改善流通条件、扩展流通范围、降低流通成本,增强流通时效稳定性等物流业态优化的方式实现的。物流业态的优化带来了差异化的产业响应:①带动物流产业的繁荣发展。物流企业和货代企业的数量持续增长,本地货代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类物流枢纽园区的国际物流项目日益增长。②推动重庆本地汽摩产业拓展海外市场,布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一定程度促进了重庆汽车产业的集群化和本地化发展程度。③中欧班列(渝新欧)的开行与重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促进笔电产业升级扩容,助推重庆成为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④“通道+平台”的组合优势给重庆引入众多新产业和新业态,包括平行进口车业务、铁路运邮、跨境电商产业、跨境冷链产业和医药制品进出口产业等。此外,通道体系带来的优质流通条件正在吸引部分国际化企业以重庆为中心构筑跨境产业链和供应链。 (5)在城市发展的影响方面,中欧班列(渝新欧)这一新兴的、连通性导向的、具有全球显示度的“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为重庆在日益激烈的城市竞争中提供了城市营销的核心抓手,面向外界资源要素为重庆树立起开放发展、便捷通道、高效物流等连通性高地的良好城市形象,提升了重庆的国际知名度、经济外向度和全球市场认可度。中欧班列(渝新欧)促进了重庆全方位开放发展,助力重庆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助力重庆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对欧经贸交流高地,提高了城市的经济密度。
语种中文
页码143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99764]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海朋. 中欧班列对地方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以渝新欧为例[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2.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