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大都市郊区乡村景区化过程及动力机制——以北京郊区典型村为例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张新
答辩日期2022-12
文献子类学术型学位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导师刘家明
关键词乡村振兴 乡村景区化 乡村旅游地 大都市郊区 北京
学位名称博士
学位专业人文地理学
英文摘要在深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旅游产业导向下的乡村发展方式——“乡村景区化”,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景区化”的内涵不断更新和拓展。其着眼于“乡村旅游”、立足于“乡村振兴”,在充分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也注重村民长期利益的实现和乡村可持续发展,是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实践。相较于快速发展的地方实践,乡村景区化的理论研究相较滞后,且多聚焦于对概念、内涵和路径的浅层次探讨。基于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双重需要,开展乡村景区化的系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依托邻近客源市场、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都市郊区形成了产品类型和发展模式多样的旅游村。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进程加快,都市郊区乡村旅游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但也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元的情况和问题。尤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对该类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的关注,对引导我国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以“乡村景区化”为切入点,开展大都市郊区乡村景区化过程与动力机制的研究。 案例地的选择及数据获取是研究的重要基础。本文通过资料分析、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等方式,从官方评定的“北京市乡村民俗旅游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国家A级旅游景区”中,选取三种不同类型且旅游发展相较成熟的乡村,即黄山店村、川底下村和柳沟村作为研究案例地。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期间,作者多次前往案例地开展调研,运用观察、访谈等方法获取大量、详实的一手数据,借助ArcGIS、Origin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以期通过对案例地的分析,从旅游吸引物、旅游业态、乡村环境和土地利用等方面,刻画并揭示乡村景区化过程及系统要素演化特征。基于对乡村景区化动态发展过程的剖析,探究驱动景区化的动力因素及作用机制,从而更好丰富乡村旅游理论知识体系、指导实践发展。具体而言,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乡村景区化”是某一村域空间为响应和迎合旅游市场需求,以乡村特色资源为依托,在多元主体共同作用下,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明确的组织管理主体、旅游产业为主导、旅游服务功能不断完备、乡村环境不断优化的动态发展过程。吸引物持续更新、业态类型多样化、服务设施完善化、乡村风貌景观化、旅游发展全域化是乡村景区化的主要表征。“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且能实现‘自持’”是乡村景区化的具体目标;乡村振兴是其总体目标,即通过景区化发展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旅游吸引物系统、旅游业态系统和乡村环境系统等三个子系统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推进乡村景区化系统演进。 (2)以北京郊区为研究区,利用基尼系数、最邻近指数、核密度、标准差椭圆、缓冲区分析等方法,探究了非景区依托型旅游村(自然资源依托型、人文资源依托型和特色产业依托型)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类旅游村的空间分布不均衡,G值较高,集中分布特征明显;整体呈现“东北―西南”分布趋向和“北密南疏”的空间格局,三类旅游村分别呈现“东北―西南”、“东北―西南”和“西北―东南”的分布特征;以天安门为中心,三类旅游村的分布符合距离衰减规律,即随着距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分布数量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圈层分布特征显著。旅游村多倾向布局在海拔相对较高且地形平坦的区域,近水布局特征明显,对交通设施依赖性较强,政策与规划在旅游村空间格局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引导作用。 (3)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利用实地观察、深度访谈、文献分析等方法,选取自然资源依托型乡村(黄山店村)、人文资源依托型乡村(川底下村)和特色产业依托型乡村(柳沟村)典型村为案例地。基于景区化过程分析,探究了旅游吸引物、旅游业态、乡村环境等系统要素演变特征,归纳了不同类型乡村在景区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策略。从城市、乡村、政府以及偶发性因素四个层面探究了影响大都市郊区乡村景区化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4)提出大都市郊区乡村景区化的规律性特征和关键启示、优化策略和政策建议。在推进乡村景区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从“自发”到“自觉”经营理念的转变;探索村民股份制的多元化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建立村集体、企业、村民等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村域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进而推进旅游产业规模化、品质化发展;遵循“引人―留人―品质化”和“投资―运营―盈利”双循环发展路径,确保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重视“新农人”在推进乡村景区化中的关键作用。以乡村振兴为导向,持续创新旅游产品供给,优化乡村休闲度假环境,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加强乡土文化传承创新,推动利益主体共建共治共享和重视乡村旅游品牌的塑造和营销。政府则需要从引导规划编制、制定标准规范、健全人才发展机制、创新用地保障、优化财政投入机制等方面对乡村景区化发展给予充分保障。
语种中文
页码227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99766]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新. 大都市郊区乡村景区化过程及动力机制——以北京郊区典型村为例[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2.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