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产业高质量发展及其资源环境效率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林美含 |
答辩日期 | 2023-06 |
文献子类 | 学术型学位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导师 | 金凤君 ; 张晓平 |
关键词 | 黄河流域 高质量发展 资源环境效率 重化工产业 |
学位名称 | 博士 |
学位专业 | 人文地理学 |
英文摘要 | 2019年 9月,国家明确提出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纳入国家重大战略,并重点阐释了黄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生态屏障和重要经济地带的地位,强调要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自十九大以来提出的新的发展模式,能够从产业转型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等方面,指导当前经济发展阶段下的各类产业发展,成为指导产业发展的新指南。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同时,其生态资源相对丰富,工业化进程尚在中后期,产业结构以能源重化工为主,发展层次低,产业链条短,具备一 定的后发优势。因此,在兼顾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探究黄河流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为黄河流域产业转型升级提出适宜的发展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选取黄河流域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专门化率、指标法、数据包络分析以及多种面板数量模型等方法, 以区域 产业 结构优势 做高质量发展评价的基底,以创新做高质量发展动力变革的驱动,以资源环境效率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形成产业高质量发展理论架构,衡量和评估具体行业发展状态,甄别高质量发展产业,梳理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探究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效率,并选取案例区探讨产业发展的环 境效益,分析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及锁定效益。研究表明: (1)黄河流域工业产业结构以能源重化工为主,部分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区域支柱产业,且各省域产业结构具有同质性;区域内的支柱性产业在研究期间并未发生较大改变,当前产业结构依然以能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重化工产业为主,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始具有优势。黄河流域多省域内采矿业及相应延伸的加工行业以及能源供应业,是同时具有就业优势与规模优势的产业,是结构维度下发展质量高的产业。 (2)黄河流域 效益导向型创新高质量发展产业 与 人才导向型创新高质量发展产业 整体数量多,各类型行业分布不均匀,各地区高质量产业也有较大的差距;同时占据高效益和人才投入的创新型高质量发展产业数量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山东省和宁夏 地区 。黄河流域各省域并不吝于在相应产业人才投入,足够的创新人才投入是保持产业稳定发展的活力和变革动力;部分创新投入产出效率较高但并不为 人才导向型创新高质量发展产业 ,加大对产业创新的支持,为该部分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促进其进一步高效益发展。 (3)黄河流域各省高资源效率产业数量较多,部分产业同时具 有较高的资源综合效率且为规模报酬递增类型产业,扩大该类产业生产资源投入具有较好的经济收益;综合经济效益、资源利用效率以及环境成本,能够更准确地对产业的资源环境进行经济性效益评价,研究区资源环境效率高的产业数量少于资源效率,部分资源效率较高的产业在环境污染方面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4)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结构比重提升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黄河流域城市经济活动存在一定的负向生态环境效应。案例区黄河”几”字弯”几”字弯都市圈的高耗能产业不存在低效的结构锁定和技术锁定,即存在路径依赖且为环境友好型路径依赖,同时,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未造成更大的环境压力未造成更大的环境压力,表明黄河”几”字弯都市圈的经济发展并非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5)本研究根据黄河流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梳理出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分别为:优势产业结构×高资源环境效率,强创新驱动力×高资源环境效率,优势产业结构×强创新驱动力,优势产业结构,强创新驱动力,高资源环境效率。对不同模式下的具体产业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和规划。 |
语种 | 中文 |
页码 | 144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99772] ![]() |
专题 |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林美含. 黄河流域产业高质量发展及其资源环境效率研究[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3.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