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青藏高原文化标识地理空间识别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刘孟浩
答辩日期2023-06
文献子类学术型学位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导师席建超
关键词青藏高原 文化标识 文化遗产 空间体系
学位名称博士
学位专业人文地理学
英文摘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青藏高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近年来,国家着重关注以中华文化标识为代表的标识性文物和文化资源的凝练和整合。文化标识的空间识别与空间体系建构成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利用传承研究的重要命题之一。本文旨在建立一套青藏高原文化标识的空间体系,并以青藏高原为案例区,建立相应文化标识的识别和空间结构分析方法青藏高原文化保护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研究在归纳总结国内外文化标识识别的理论与实践进展,分析总结青藏高原文化赋存环境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标识的概念内涵,提出文化标识形成是文化遗产地域功能转化为符号功能的结果,文化标识是文化遗产要素本身的地域功能叠加了符号功能而形成,地域功能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基本类型,符号功能包括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具有点、线、面三种空间形态,文化遗产地域功能和符号功能的复合、强化与集聚形成了空间体系,空间体系可以用空间结构、层级结构和功能结构来描述。提出青藏高原文化标识识别路径为:空间载体分类—标识意义划分—标识要素识别—标识分布特征—空间分布模式。提出了基于文化遗产的青藏高原文化标识点识别方法,青藏高原文化标识类型包括生态文化、生产生活文化和寺庙建筑文化,建立了基于地域功能复合度、官方认定程度和民间关注程度的文化标识度测度模型,通过自然断点分级识别出93 个文化标识点。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对文化遗产点和标识点的空间分布模式进行了测算,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文化集聚的“中心”区域包括河湟谷地、一江两河地区以及三江源地区。青藏高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以神山圣湖和藏传寺庙建筑为主,包含少量传统村落。文化标识点所在地核密度与其文化标识度的相关性可以体现出标识点的分布特征。其中标识度最高的寺庙建筑例如布达拉宫、塔尔寺、大昭寺等文化标识点所在地核密度与其文化标识度进行相关性最高。基于自然、文化和空间属性要素,利用空间聚类方法将青藏高原县域分为6个文化区,包括横断山-三江流域康巴藏文化区、东北部多民族融合文化区、藏中南一江两河卫藏文化区、藏西北羌塘-阿里古藏文化区和东南边缘多民族交汇文化区,并分析了每个分区的文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文化标识集聚度指数、重要性指数和多样性指数的县域文化标识度测度模型,分析了县域文化标识度的空间分布模式,识别出21 个文化标识区。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县域文化标识度总体呈现出东高西低、交错分布的空间态势。县域文化标识的集中度、标识度、多样性在空间上具有相似的分布格局,呈现出由区域文化中心向外扩展的小圈层结构,文化标识度较高县域沿文化廊道分布的线性特征。借鉴生态廊道识别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文化标识空间聚类识别文化中心,综合考虑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建立综合阻力面,使用最小成本路径模型识别文化遗产廊道,并建立基于文化遗产丰度、多样性、标识性的文化标识度测度模型,判别文化遗产廊道枢纽点及标识性文化遗产廊道路段。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文化标识度较高的路段包括唐蕃古道湟中-玛多-称多、玉树、囊谦路段、茶马古道汶川-丹巴-炉霍-德格-昌都段,香格里拉-德钦-芒康段,那曲-拉萨段,丝绸之路西宁-大通-门源-民乐段,海晏-天峻段。藏羌彝区域内廊道文化价值较高,文化廊道枢纽更集中。唐蕃古道、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青海道分别途经不同类型的特色文化区。传统村落在茶马古道沿线集中分布,寺庙建筑为主的古建筑在唐蕃古道沿线集中分布;古遗址、古墓葬在丝绸之路青海道沿线集中分布。基于文化标识空间识别和分析结果,提出基于文化标识点、线、面的等级结构、类型结构和空间结构建立青藏高原空间体系的空间组织模式,并进一步提出在国家、省级和市县等不同尺度建构文化标识空间体系的路径。
语种中文
页码205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99777]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刘孟浩. 青藏高原文化标识地理空间识别研究[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3.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