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全球隐含能源转移及其效应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周彦楠
答辩日期2023-06
文献子类学术型学位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导师杨宇
关键词隐含能源 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 结构分解模型 空间模式 驱动因素 能源转型 能源公平性 能源安全
学位名称博士
学位专业人文地理学
英文摘要全球化时代,不仅“显性”的能源贸易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能源作为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和生产动力,嵌入到全球生产网络中,隐含在工业产品中以商品贸易的形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再次的分配。隐含能源以“看不见”的形式对全球能源体系进行重塑,包括对构成能源“三难困境”的能源转型、能源公平以及能源安全等的影响。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碳中和成为全球共识的背景下,建立一个可持续、公平、安全的能源系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如何清晰刻画全球隐含能源转移的全景网络以及如何从隐含能源角度破解能源“三难困境”是本研究核心要解决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在能源地理学的研究基础之上,围绕全球隐含能源转移网络的结构特征、组织模式、影响机制以及效应等开展全球隐含能源转移研究。研究首先通过采用投入产出模型解析“看不见”的隐含能源在全球扩散转移过程中的地理依附性;其次,用结构分解分析探索隐含能源转移变化背后的驱动力;最后,通过指标构建、计量模型以及基于能源风险“掩码”的投入产出模型来探索隐含能源是如何伴随全球生产网络,对全球能源转型、能源公平性以及能源安全产生影响。研究的主要结论有: (1) 全球贸易隐含能源转移整体呈逐渐增长趋势,形成以美国、欧盟以及中国为核心的贸易隐含能源转移网络。其中,北-北贸易主导全球隐含能源转移,但其主导地位在下降;而南-南贸易隐含能源转移逐渐替代南-北贸易成为全球隐含能源转移新的增量来源。此外,逐渐式微的南-北贸易隐含能源转移以及日渐活跃的北-南贸易隐含能源转移之间贸易隐含能源转移差额仍然较大。相较于传统能源贸易网络,全球隐含能源网络中新兴工业化国家进口的大量能源隐含在商品或服务贸易中转移到其他国家/地区,成为全球主要的隐含能源净出口地区。全球隐含能源转移的组织模式整体呈现了以中国为代表的全球供应链“能源中枢”模式,以美国、欧盟为代表通过外包实现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虚假”脱钩模式以及以俄罗斯为代表将油气等资源型产品嵌入到全球化生产的资源型模式。 (2) 全球隐含能源转移变化背后的驱动力在不同阶段不同地区作用各异。在全球南-北贸易模式下,贸易规模是全球隐含能源转移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但对全球隐含能源转移的促进作用在逐渐弱化,甚至在后期(2014-2019年) 对北-北贸易以及北-南贸易表现出抑制作用。技术效应是全球隐含能源转移的主要抑制因素,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但在后期阶段(2014-2019年) ,对南-南贸易隐含能源转移的抑制作用依然很强。贸易结构对全球隐含能源转移的促进效应开始逐渐凸显,特别是在后期阶段对于南-南贸易以及南-北贸易。生产结构效应对全球隐含能源转移影响总体相对较小。中美贸易隐含能源转移量作为全球隐含能源转移最高的双边贸易国家,2000-2007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贸易规模大幅增加以及生产结构的变化极大促进中美间贸易隐含能源转移,导致双边贸易隐含能源转移在2007年达峰;而随着中国出口能源强度的降低,其出口高能耗产品的贸易模式有所改善,再加上中美贸易摩擦的加剧,导致双边贸易顺差规模有所减缓,隐含能源转移相应地也出现下降。俄罗斯与欧盟贸易隐含能源转移全球贸易隐含能源转移另一个重点区域,双边贸易间不仅有显性的能源贸易,更有隐性的能源嵌入到双边的供应链。其中,俄罗斯是欧盟第二大隐含能源进口国,贸易规模以及能源强度的变化是俄罗斯与欧盟贸易隐含能源转移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3) 在隐含能源转移对全球能源隐性转型影响效应的研究中发现,从隐含能源网络中清洁能源参与情况来看,清洁能源参与全球化生产的规模整体有所提升,但全球整体清洁能源参与比例并不高,并且中东与中亚地区、俄罗斯、日本以及中国这些油气出口大国和制造业国家的供应链清洁度仍相对较低。从隐含能源效率角度,全球隐含能源效率虽整体提升,但新兴工业化国家在隐含能源效率提升方面仍存在缺口。从隐含能源转移路径来看,以能源转型重点部门制造业为例,国家全球化参与度对制造业隐含能源效率的提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中上等收入国家。因此,在基于供应链清洁度以及能源效率提升方面,全球隐含能源转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而提升全球化参与度对隐含能源转型具有重要作用,“去全球化”可能会威胁到全球能源转型的努力。 (4) 在隐含能源转移对能源公平性影响中发现全球隐含能源转移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隐含能源转移不公平性开始凸显。能源福利的失衡主要与各国或地区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分工角色有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地区与其他国家/地区建立的贸易关系,是全球能源不平等转移的主要“受益区”;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地区,诸如贝宁、阿曼、阿塞拜疆、塔吉克斯坦等是全球贸易隐含能源转移中不平等关系的主要“受害者”。此外,部分如中国新兴经济体以及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卡塔尔等油气生产地区,在承担世界其他地区由消费需求导致净出口了大量隐含能源的同时也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 (5) 在隐含能源转移对能源安全影响中发现全球隐含能源对外依赖度整体出现下降,不同国家/地区隐含能源对外依赖度差异较大,且国家/地区隐含能源对外依赖与其经济全球化有着高度正相关性。在隐含能源进口多样化中,挪威、瑞典、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等西欧发达国家/地区以及中国这个新兴经济体隐含能源进口多样化表现一定的脆弱性,隐含能源贸易伙伴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以及贸易性。进一步对全球隐含能源风险转移来源识别发现,发展中国家对中高风险国家/地区的能源依赖较高。其中,中国进口的隐含能源中来自中高能源风险国家/地区的能源利用位居全球第一。此外,全球中高风险的隐含能源主要来源于远程传导。 综上,本研究通过探索全球隐含能源转移的基本特征、组织模式、演化机制以及影响效应,为各国更好地了解隐含能源转移的全球范围以及相互依存关系提供科学视角。从而为促进国际合作、能源政策和行动的有效制定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指导,进而推动全球能源转型、能源正义以及能源安全。
语种中文
页码174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99781]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周彦楠. 全球隐含能源转移及其效应研究[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3.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