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西藏可持续发展评价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刘芳
答辩日期2023-06
文献子类学术型学位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导师戴尔阜
关键词社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服务 耦合协调 可持续性 西藏
学位名称博士
学位专业自然地理学
英文摘要在区域发展过程中,人口增加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系统不断完善和进步,但也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巨大压力,衍生多种生态问题。社会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呈现“多压力-多承载体-多生态效应”的特点,生态系统对社会系统的反馈和响应也呈现出时滞性、弹性和韧性的特征。因此需要从综合系统层面出发,将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进行整体评估,以体现上述复杂特点。社会-生态系统(Social-Ecological System ,SES)理论提出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形成复杂性、非线性、不确定性和多层次嵌套的等特性的耦合巨系统,面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复杂问题,SES 以其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特点被认为是可持续发展科学领域极具潜力的分析框架和学科前沿。西藏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是世界最特殊的地理单元之一,其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无需质疑。当前西藏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生态系统的破坏、自然环境的退化、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事件频发以及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挑战。这些问题都与西藏高原经济、生态和耦合的SES 密切相关。以SES 理论和分析框架为指导,科学认识和评估西藏自治区可持续发展的现状、特征、耦合度和潜力,对明晰西藏自治区人与自然协同耦合发展提供综合视角和理论思路,也为西藏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态文明高地提供科学支撑。本研究以SES 基本理论为依据,构建西藏社会-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框架,从人口、经济、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等多个角度分析西藏SES 在2000-2020年间的发展过程和阶段特征,系统阐述西藏SES 的宏观发展格局,并分析相关驱动因素;同时在空间尺度上构建西藏县域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耦合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西藏各县域社会发展程度和生态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最后引入经济学和公共资源管理学的经典社会-生态系统评价框架(SESF),构建多层次嵌套的西藏草牧业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从社会维度和生态维度的多层变量角度分析西藏经济支柱行业草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潜力;最后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提出西藏自治区社会-生态系统多尺度、多层次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建议与对策。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如下:(1)构建了西藏社会-生态系统(TPSES)研究框架与方法构建社会系统、生态系统的对立统一关系,以“交互作用—关系辨析—格局演化—驱动机制—适应反馈”为主线,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民生福祉耦合的理论框架和思路,选取表征社会-生态系统状态的指标,包括人口、经济、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特征等方面,考虑生态和人类不同活动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既论证该框架的适用性,寻找西藏高原综合系统发展规律;同时在时间尺度上,将过去与现在对比了解问题的出现,人类生产、生活、生态状态的阶段性转变特征和驱动机制,评析变量指标之间的变化特征,明析西藏社会生态系统演化阶段及特征。分析西藏社会-生态系统结构及其主要要素的动态变化和空间异质性,探讨社会-生态系统结构及要素变化的自然和社会经济驱动因素。(2)综合分析西藏社会-生态系统的发展格局和过程特征人口和经济作为社会系统的主要表征指标,2000 -2020 年都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人口增长超过30%,经济总量实现翻两番增长趋势,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土地利用方式作为表征西藏生态系统的组件,体现西藏生态系统类型的变化特点,其中森林、水域面积略有增加,为7.59%和13.1%;随着西藏经济发展和开发建设轻度增加,建设用地面积均增加超过300%,草地面积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均有所减少,分别减少0.44%和5.19%,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受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态保护工程的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作为体现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组件关系的链接指标,产水服务、土壤保持服务和NPP固碳服务变化略有波动,整体稳定。2000-2010 年,各项服务指标呈现较好状态,后10 年均略有小幅度减弱,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主要受生态系统类型和面积的影响,但人类活动的增加和干扰对生态系统仍然产生负向效应。(3)开展了县域尺度的西藏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评价社会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发展较快的县域主要分布在雅江河谷、尼洋河河谷、藏东南边缘地区;全区的生态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较高,藏北高寒草原地带生态系统较为稳定,且在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生态安全建设工程带动下,生态状况持续改善;西藏县域的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协调耦合程度不断提升,2000 年-2020年呈现“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的变化格局,约60%的县域耦合协调类型从过渡发展类进入协调发展类。但西藏县域SES 整体水平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4)针对西藏支柱产业-草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评价引入公共资源管理学科经典的社会-生态系统框架(SESF)模型,构建了适宜评价西藏草牧业发展可持续性潜力的概念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将西藏草牧业SES 研究区域分为北部草原保护区(NCR)、中部湿地草原区(CWG)、河谷农业区(RVA)、河谷农牧交错区(SVFP)、高山草甸草原区(AMP)和东部林草区(EFG)。六个区域在社会维度和生态维度的评价得分呈现明显差异性。NCR 和CWG 在社会治理系统变量得分较高,是由于NCR 和CWG 的保护管理制度较为完善和严格,RVA、SVFP 的草地资源条件弱于北部草原区,但是农业发展基础较好,人口聚集,经济水平发展较快,农牧业现代化和草业生产水平较高,社会治理系统变量和参与者变量得分较高;EFG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特征,资源利用和管理难度大,社会维度得分较低,但生态系统环境良好;CWG 和SVFP 是西藏草牧业可持续发展潜力最大的两个区域。(5)多尺度、多维度、多主体的西藏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路径以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互馈作用为驱动,以高原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为连接各系统互馈网络的“桥梁”,以社会-生态时空耦合格局-过程为系统可持续演化路径的表征;该框架整合了多尺度人与自然耦合系统,以及各子系统内的反馈关系,提出应对复杂自适应的西藏自治区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管理的路径选择。
语种中文
页码164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99813]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刘芳.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西藏可持续发展评价[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3.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