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城市餐馆的生灭模式分析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吴明柏
答辩日期2023-06
文献子类学术型学位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导师周成虎 ; 裴韬
关键词城市餐馆 餐馆生灭 兴趣点(POI) 空间生灭过程
学位名称博士
学位专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英文摘要当前我国城市空间发展正面临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提升”的方向转变,而城市设施的生(出现)与灭(死亡)是城市建成环境“新陈代谢”的重要体现方式。作为城市设施的基本组成,餐馆广泛分布在城市当中,也是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等载体,其生灭可在更精细的时空尺度上反映城市建成环境的演化。城市餐馆生灭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城市建成环境演化背后的动力机制,为规划师监测城市精细的新陈代谢提供指标,为企业家选择餐馆经营场所与类型提供参考,论文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本论文围绕“城市餐馆生灭具有何种模式以及如何系统性的分析这种模式并解释其城市内涵”这一基本问题,尝试探索城市设施的生灭现象背后的模式与规律,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生灭模式分析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进展如下: (1)餐馆生灭的表达与识别。在餐馆生灭相关概念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餐馆的生灭点表达模型,定义了餐馆生灭的稳定、出生、死亡、夭折等四种变化类型。在餐馆生灭表达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匹配历史时期POI数据识别餐馆生灭的方法,分析了不同数据源对餐馆生灭识别方法的影响,并提取了北京五环内、2014-2019年期间的餐馆生灭信息。 (2)餐馆生灭的时空格局分析。以空间生灭过程为理论基础,构建了衡量餐馆生灭的机制性特征和评价性特征。其中,机制性特征主要衡量生灭的动力学特性,包括出生比率和死亡比率;评价性特征衡量生灭带来的变化及更替强度,包括生灭比率和更新比率。通过对北京2014年至2019年的餐馆POI数据分析,发现:在空间上,北京餐馆集聚以点带面、点-轴结合:三环以内的餐馆主要聚集中心,其生灭更新较为稳定;而靠近五环的城市边缘带是餐馆的主要出生和死亡区域,且有向东发展联系通州副中心的趋势。在时序上,以2016年为界,北京餐馆先迅速增长后维持稳定;2017年后中关村等次级中心也达到发展稳态。研究表明餐馆生灭的时空格局可以反映城市发展与更新的态势。 (3)地理空间对餐馆生灭的影响分析。借鉴相关经济领域的研究,选择餐馆的密度、可达性、建筑容量、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属性等五种潜在影响餐馆生灭的地理空间因素,以500m网格为单元,采用可处理零膨胀的计数回归方法分析各地理空间因素对餐馆出生比率和死亡比率的影响。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地理空间因素在餐馆生灭中主要有四种不同的作用:可达性、商业用地和建筑容量等因素起促进作用,促生抑灭,促使餐厅数量增加;现有餐厅密度起阻碍作用,抑生促灭,阻碍餐饮业进一步发展;房价起到稳定作用,抑生抑灭,会起到稳定作用;人口、居住和机构用地等因素缺乏相关性,对餐厅生灭影响不大。(4)街道环境对餐馆死亡影响分析。餐馆所处街道环境的品质对餐馆经营具有较大的影响。本文提出基于街景图片的街道环境指标深度学习方法,从街景图片中提取反映街道环境的语义分割特征和心理感知特征,并使用可解释性机器学习在个体尺度上对餐馆死亡进行预测,分析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并与地理空间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街道环境对餐馆死亡的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街道环境的物理特征直接影响人群的活动进而影响餐馆的客流与效益,二是街道环境带给人的主观感受间接影响活动偏好进而影响餐馆的经营效益。其中,后者对餐馆存续的影响通常更大,说明对于外出就餐这种必要性不强的活动,良好的街道环境所带来的体验属性更加重要。此外,街道环境与地理空间预测餐馆死亡的效果基本相当,街道环境特征对散布餐馆效果更好,而地理空间因素对集聚于商业中心的餐馆效果更佳。街道环境影响具有地方性,而地理空间因素则影响餐馆集聚的发展,具有城市全局性影响。
语种中文
页码128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99875]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吴明柏. 城市餐馆的生灭模式分析[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3.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