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游憩发展对农牧民可持续生计的影响与适应——以西藏札达土林为例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 作者 | 赵艳楠 |
| 答辩日期 | 2023-05 |
| 文献子类 | 博士后出站报告 |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 导师 | 未标出 |
| 关键词 | 影响与适应 国家公园 游憩 札达土林 |
| 学位名称 | 博士后 |
| 学位专业 | 生态学 |
| 英文摘要 | 国家公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国家公园建设备选地普遍存在着当地农牧民数量较多、生计方式单一、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高,生计脆弱等问题,面临着“要温饱还是要生态保护”的困境。游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从而被认为能有效摆脱这一困境。因此,协调生态保护和农牧民生计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成为国家公园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本研宄以位于高寒高海拔的札达土林国家公园为例,研宄国家公园游憩发展对农牧民可持续生计的影响与适应,揭示国家公园游憩发展对农牧民可持续生计的影响,探究农牧民对国家公园游憩的适应模式明确当地农牧民对国家公园游憩影响的感知和态度,形成从基础理论研宄到实践应用研宄的全过程,为札达土林国家公园和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游憩和农牧民生计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主要研宄结果如下: (1)札达县旅游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札达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业发展在空间上呈现由“线形’’一“线形+半环形’’一“线形+半环形+四周扩展”的空间形态,这主要与当地交通的发展有关;札达县旅游发展给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札达县四个案例区的开发模式主要以景点依托型的开发模式,其适应模式可以归结为“政府+社区+农户”、“社区+景区+农户”、“农户自发阶段”、“农牧业适应模式”;其生计状况为札布让社区>皮央东嘎>达巴社区>香孜社区;就适应结果看旅游专营型>旅游均衡型>旅游主导型>务工主导型>农牧业型。 (3)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正面感知大于负面感知。当地居民对经济效益的感知程度最高。外来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比本地居民感知更为明显。其中性别、民族、职业、收入水平、是否为当地居民等对旅游影响感知有显著影响,未发现年龄和教育对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有显著影响。目前札达县的旅游活动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当地居民对旅游普遍持欢迎态度。 基于研究结果,针对性的相关政策建议,具体包括: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扩展游憩空间范围,完善国家公园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旅游的带动作用,提升旅游综合效益;应进一步增进当地居民的旅游参与程度;在未来国家公园运营时要考虑到当地居民的利益。 |
| 语种 | 中文 |
| 页码 | 95 |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200076] ![]() |
| 专题 |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赵艳楠. 国家公园游憩发展对农牧民可持续生计的影响与适应——以西藏札达土林为例[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23.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