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藏南边境地区LUCC的地缘环境影响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郑方钰
答辩日期2023-06
文献子类学术型学位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导师封志明
关键词边境LUCC 地缘环境 随机森林 藏南边境地区 边境地理
学位名称博士
学位专业自然资源学
英文摘要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前国际合作与区域发展主旋律的背景下,地缘环境关系备受关注。边境地区作为国家展现地缘环境关系的空间载体和前沿阵地,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从特殊地理地位、国土安全、区域地缘政治及国家总体战略布局看,藏南边境地区矛盾与竞争、合作与协调并存的地缘环境关系错综复杂,对此区域LUCC的影响方式、程度和效果不可一概而论。因此,在地缘环境背景下,探索藏南边境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国别差异,量化地缘环境对藏南边境地区LUCC的影响及程度,这些都是亟待研究与回答的科学和现实问题。基于此,利用多源地缘环境数据,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立足藏南边境地区,开展“藏南边境地区LUCC的地缘环境影响研究”,揭示地缘环境对边境LUCC的影响及其程度,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1)依据历史文献、互联网博客和社会经济等资料,系统梳理了藏南边境地区地缘环境关系及主要合作领域,并界定了1990年代以来中印、中尼关键期及时间节点。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印、中尼地缘环境关系的关键期界定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同步性。中国与印度之间的地缘环境关系可分为3个阶段:1958-1990年争端对峙、持续谈判阶段;1990-2010逐步改善阶段;2010年至今双重政策阶段。与尼泊尔地缘环境关系亦可分为3个阶段:1955-1996支持援助阶段;1996-2010稳步发展阶段;2010至今全面快速发展阶段。 (2)根据欧空局1992年至2020年的年度全球土地覆盖数据集遥感影像,利用GIS空间技术,分析了藏南边境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国别差异。研究表明,藏南边境地区主导土地利用类型是草地与林地,变化最为剧烈的是建设用地。草地作为藏南边境地区第一大土地利用类型,占比达到40%,林地占比达到30%,草地与林地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别为0.01%,0.04%。而基数小的不透水层却变化最为剧烈,动态度达到6.84%。从国别(中尼、中印)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来看,中国一侧的土地利用变化程度剧烈更为明显。 (3)通过ADF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以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探索地缘环境与边境口岸发展、边境土地利用类型的因果关系。研究表明,国家关系是口岸县地区生产总值、不透水层、草地与耕地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对藏南边境口岸县地区生产总值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对不透水层有明显的负向影响。国家关系每增加1%,口岸县地区生产总值将增加12.33%; 国家关系每增加1%,不透水层面积将减少0.09%,即国家关系的改善会使得不透水层的增加速率放缓,主要是东段印占区的国家地缘政治行为导致。 (4)运用随机森林方法对藏南边境地区土地利用转移规则进行模拟,分析地缘环境关系对边境地区典型土地利用类型的贡献率。研究表明,地缘环境关系对边境地区LUCC的影响程度较高的是地缘环境自然要素,地缘环境冲突要素对湿地和林地的变化影响较为显著。基于随机森林算法,从土地扩张分析策略的转化规则可以看出,地缘环境自然要素对边境地区LUCC的贡献率高达70%(高程),地缘环境中的冲突关系对湿地和林地的影响贡献率分别为28.14%、16.36%,变化影响较为显著。 (5)在随机森林定制的土地利用转化规则下,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模拟,并与现实土地利用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分析,探索地缘环境冲突因素对土地利用类型影响状况。研究表明,湿地与不透水层在地缘环境冲突要素影响下表现出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的特征。在实际发展趋势中,湿地呈增长趋势,而在地缘环境冲突要素主导的模拟转化规则下却呈现下降态势,两者相差近25%。对于不透水层而言,实际发展中不透水层增长速率十分迅速,增加了近60%; 而地缘环境冲突要素主导模拟转化规则下,不透水层速率却明显下降,不足20%。
语种中文
页码159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200078]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郑方钰. 藏南边境地区LUCC的地缘环境影响研究[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3.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