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网络构建、优化与协同治理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杨欣; 肖豪立; 王艺霏 |
刊名 | 水土保持学报
![]() |
出版日期 | 2023 |
卷号 | N/A页码:1-11 |
关键词 | 生态网络 MSPA MCR模型 网络评价 协同治理 长江中游城市群 |
DOI | 10.13870/j.cnki.stbcxb.2024.01.020 |
文献子类 | 期刊 |
英文摘要 | [目的]科学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网络,为跨区域生态保护和协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遵循“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廊道提取”框架构建多时点生态网络,基于网络属性和人类活动进行网络评价。[结果](1)研究区生态源地面积由2000年的2.67×10~4km~2下降到2020年的2.29×10~4km~2,主要分布在湖北省西北部山区、江西、湖南交界处的山脉以及鄱阳湖流域等地区。生态廊道数量由69条下降为42条,总长度由1.53×10~4km下降到1.16×10~4km。研究区内生态阻力逐渐上升,网络重心由湖北省转移至湖南省,形态上由“三横两纵”的条带式分布转变为集中组团式分布。生态网络全局集程度、网络连通性均在减弱,总体上呈现结构收缩、功能减弱的变化趋势。网络周围5,15km范围受人类活动影响最为明显。(2)在网络优化中,基于生态网络与交通网络交汇识别102个断裂点,基于源地间距离设置17个踏脚石。在生态网络5,15km的范围设立“核心保护带”和“生态控制带”,总长1505km。[结论]在协同治理中,省级层面上湖北、江西两省应当完善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湖南、江西两省应当强化协同机制实施中的司法保障;市级层面上针对管理重点实行差别化管控,通过规划潜在生态廊道推进市域层面协同治理。优化后的生态网络集程度由0.22提升至0.30,有效提升区域间生态连通性。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200699] ![]() |
专题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大学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3.华中农业大学生态与环境经济研究所 4.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杨欣,肖豪立,王艺霏. 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网络构建、优化与协同治理[J]. 水土保持学报,2023,N/A:1-11. |
APA | 杨欣,肖豪立,&王艺霏.(2023).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网络构建、优化与协同治理.水土保持学报,N/A,1-11. |
MLA | 杨欣,et al."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网络构建、优化与协同治理".水土保持学报 N/A(2023):1-11.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