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宏观生态学中的植物功能性状研究:历史与发展趋势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刘聪聪; 何念鹏; 李颖; 张佳慧; 闫镤; 王若梦; 王瑞丽
刊名植物生态学报
出版日期2024
卷号N/A页码:1-20
关键词性状 功能性状 植物群落性状 功能性状网络 生物地理格局 适应 响应
产权排序3
英文摘要植物功能性状通常是指能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生长、存活和繁殖的形态学、生理学和物候学等相对稳定和可测量的特征参数。经过多年发展,植物功能性状的定义、内涵以及测量手段已经科学化和规范化,人们利用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测定的数据,深入阐述了植物功能性状的种内与种间变异、区域乃至全球植物功能性状的空间变异规律及其调控机制、多种功能性状间的协同与权衡以及植物功能性状的演化等。随着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大尺度和全球整合型植物功能性状数据库的逐步建成,植物功能性状的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个体、特定群落和局域尺度:一方面,区域和全球的植物功能性状生物地理学研究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植物功能性状研究也逐步被拓展到群落物种共存机制、生态系统功能形成与变异等的机理解释。随着植物功能性状研究逐步深入到复杂的自然群落或生态系统,科研人员发现传统“零星数据收集性数据库”难以很好地满足相关数据要求,迫切需要考虑与群落复杂性和植物不同器官功能性状相匹配的新型数据库,该数据库的基本要求和特色是基于原位群落调查和多种功能性状协同测量。随着科学概念和新型数据库的发展,相关研究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1)进一步强调了植物不同器官间功能性状的协同机制与权衡关系,并力争从植物整体观探讨植物对资源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2)强调多种功能性状对资源环境变化的多维度响应与适应机制,发展了植物功能性状网络理论体系和技术手段;3)强调了植物群落结构复杂性,利用群落内部植物功能性状的分布和功能多样性指数探究群落构建机制; 4)完善了植物功能性状从器官-物种-群落-生态系统拓展理论体系,进一步搭建了以植物群落功能性为核心的宏观生态学与宏观地学等多学科的桥梁。这些新发展趋势,逐步让传统功能性状研究逐步深入地走进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进而推动以功能性状为基础的整合生态学快速发展,服务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201609]  
专题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_中文论文
通讯作者何念鹏
作者单位1.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中央民族大学)
2.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4.中国科学院兴安岭地球关键带与地表通量观测研究站
5.北京林业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
6.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刘聪聪,何念鹏,李颖,等. 宏观生态学中的植物功能性状研究:历史与发展趋势[J]. 植物生态学报,2024,N/A:1-20.
APA 刘聪聪.,何念鹏.,李颖.,张佳慧.,闫镤.,...&王瑞丽.(2024).宏观生态学中的植物功能性状研究:历史与发展趋势.植物生态学报,N/A,1-20.
MLA 刘聪聪,et al."宏观生态学中的植物功能性状研究:历史与发展趋势".植物生态学报 N/A(2024):1-20.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