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捕获翼低阻力机体外形数值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席小喆![]() |
答辩日期 | 2024-05-10 |
文献子类 | 硕士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授予地点 | 北京 |
导师 | 崔凯 |
关键词 | 高压捕获翼 机体外形 流动分离 最小阻力外形 数值模拟 |
学位专业 | 流体力学 |
其他题名 |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low-drag fuselage shape for high-pressure capturing wing configuration |
英文摘要 | 高超声速飞机因具有飞行速度快、航行距离远、运输效率高等特点,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各国相继提出了多种高超声速飞机概念。现有的高超声速气动布局主要包括升力体、乘波体、翼身组合体、翼身融合体等。这些气动布局主要通过压缩来流产生升力,同时利用机体上表面凸起用于装载。为了实现更高的升阻比,高超声速飞机通常采用采用扁平化设计,这就导致飞机的装载能力受限。高压捕获翼气动布局基于有益气动干扰在高超声速来流条件下可以同时获得较好的装载能力以及气动性能;同时,因其采用双升力面布局,在亚声速来流条件下也可以具有良好的升力特性,是一款极具前景的新型宽速域高超声速气动布局。 相较于传统气动布局,高压捕获翼构型的机体与捕获翼之间会产生复杂的气动耦合效应。研究表明,在亚声速来流条件下,与不含捕获翼的构型相比,高压捕获翼构型在较低马赫数时机体扩张段上方就会出现流动分离现象。随着来流马赫数增加,流动分离区扩大,导致整机阻力增加,严重影响了高压捕获翼构型的气动性能。该现象成为宽速域下高压捕获翼构型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高超声速来流条件下,整机的升阻比是衡量高压捕获翼构型气动性能的关键指标。现有研究主要通过优化捕获翼外形来提升升力,进而提高整机的升阻比。然而,这些研究往往采用简化的圆锥或其组合体作为机身,并未考虑机体外形设计对整机升阻比的影响。因此,通过改变机体外形降低整机阻力,为提高高压捕获翼构型在设计工况下的气动性能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高压捕获翼单翼原理构型展开数值模拟研究。主要的工作内容及结论如下: 首先,针对亚声速流场中机体与捕获翼间的流动分离现象,采用钝化方法以优化机体连接拐点处的设计。通过对亚声速、高超声速及其他速域下基准构型和钝化构型的流场结构和气动性能进行分析对比,揭示了机体拐角钝化对高压捕获翼构型气动特性的影响规律。具体结果如下:亚声速来流条件下,机体拐角钝化能有效地减弱甚至消除机体与捕获翼间的流动分离;进而降低整机的阻力系数,最大降幅可达69%。高超声速来流条件下,钝化半径的增加导致机体拐角膨胀波位置前移,但整体升阻比保持相对稳定。在宽速域范围内,机体拐角钝化可以改善高压捕获翼构型的流场结构,并显著降低整机的阻力系数。 其次,为进一步改善高超声速来流条件下高压捕获翼构型的气动性能,研究不同机身前体型线设计,包括圆锥、3/4幂曲线和卡门线,对流场结构、气动力、热参数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总结了型线变化对机体的减阻效果及整机气动性能的影响。具体结果如下:高超声速来流条件下,对于给定全长和底面半径的旋成体机体,当机体型线采用卡门线时,捕获翼的升力系数最大;当机体型线为3/4幂曲线时,机体阻力系数最小,且捕获翼下表面热流分布更为均匀,最大热流值显著降低。来流马赫数为8时,相较于采用简单的圆锥机身,机体型线采用卡门线的构型,整机的升阻比增加14.6%;而机体型线为3/4幂曲线时,整机的阻力系数下降10.2%,升阻比增大8.4%,捕获翼下表面斯坦顿数最大值减小29.9%。 上述工作为后续高压捕获翼构型机体外形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 |
语种 | 中文 |
源URL | [http://dspace.imech.ac.cn/handle/311007/95111] ![]() |
专题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席小喆. 高压捕获翼低阻力机体外形数值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4.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力学研究所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