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2000—2020年昆仑山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驱动力分析及生态评价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袁江龙4,5; 赵宏慧3,5; 刘晓煌3,5; 李洪宇3,5; 江东2,5; 赵传燕1,5; 邢莉圆3,5; 雒新萍3,5; 王然3,5; 王超3,5
刊名中国地质
出版日期2024
卷号N/A页码:1-17
关键词NDVI 随机森林模型 遥感生态指数 驱动力分析 生态评价 生态地质调查工程
产权排序4
英文摘要【研究目的】植被覆盖度是反映生态环境稳定性的重要指标,昆仑山地区生态脆弱,植被覆盖度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分析昆仑山地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和区域生态评价。【研究方法】本文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探究了2000—2020年昆仑山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使用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 GD)和随机森林 (Random forest, RF)模型,识别了昆仑山地区NDVI变化的主导因子,使用RF和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Network, LSTM)开展了多因子NDVI的回归拟合。使用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RSEI)评估了昆仑山环境质量变化状况。【研究结果】结果表明,2000—2020年昆仑山地区NDVI在时间上呈波动增加趋势,空间上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RF重要性最高的因子为数字高程模型(DEM)、降水(Pre)、到城镇距离(Town)和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GD解释力最高的因子为蒸散发(ET)、DEM、GDP和温度(Tmp)。RF比LSTM更适用于昆仑山地区NDVI的回归拟合。RSEI有较大的提升,指数上升面积占80.52%,但整体波动较大,波动较大面积为78.86%。【结论】本研究表明DEM、GDP、Pre和ET是影响该区域植被覆盖度的主要因素,植被覆盖度整体上升,区域生态在过去二十年中有了明显的改善。保护昆仑山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稳定对区域生态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205089]  
专题资源利用与环境修复重点实验室_中文论文
通讯作者刘晓煌
作者单位1.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3.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
4.新疆大学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
5.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耦合过程与效应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袁江龙,赵宏慧,刘晓煌,等. 2000—2020年昆仑山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驱动力分析及生态评价[J]. 中国地质,2024,N/A:1-17.
APA 袁江龙.,赵宏慧.,刘晓煌.,李洪宇.,江东.,...&王超.(2024).2000—2020年昆仑山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驱动力分析及生态评价.中国地质,N/A,1-17.
MLA 袁江龙,et al."2000—2020年昆仑山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驱动力分析及生态评价".中国地质 N/A(2024):1-17.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