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 王逸然
|
| 答辩日期 | 2024-05-21
|
| 文献子类 | 博士
|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 导师 | 王斌贵
|
| 关键词 | 深海冷泉
海洋红树林
海洋真菌
次级代谢产物
聚酮类化合物
生物活性
|
| 学位名称 | 理学博士
|
| 学位专业 | 海洋生物学
|
| 英文摘要 | 海洋拥有不同于陆地的特殊生境,是一个拥有巨大生物量的资源宝库。科学家已经从海洋中发现了大量结构新颖、活性良好的海洋天然产物。海洋真菌为了适应在特殊环境中生存而调整其代谢途径,从而产生独特的代谢产物,尤其是深海冷泉和红树林这两种特殊生境。
本文使用不同培养基及不同的培养条件对采集到的冷泉及红树林样品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真菌的分离纯化,从中分离得到多种不同属的海洋真菌。采用化学筛选手段,依据培养基形态特征和化学多样性,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后的文献调研结果,对分离得到的真菌进行筛选,从中选定目标菌株CS-469和CS-289以及MA-325进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针对深海冷泉来源的沉积物样品中分离得到的篮状菌属真菌Talaromyces indigoticus CS-469,综合运用各种色谱学和波谱学手段从其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42个化合物(28个为聚酮类化合物,9个为萜类化合物、5个为甾体类化合物),包括18个新的聚酮类化合物(TI4−TI13和TI17−TI24)、3个新的萜类化合物(TI1−TI3)及3个新的甾体类化合物(TI14−TI16)。其中化合物TI1是首次发现的具有二环[3.1.1]庚烷骨架的二萜类化合物,并推测了其可能的生物合成途径。化合物TI4−TI9是6个新的含有硫酯键的苯并呋喃类化合物。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法、ECD计算、NMR计算以及化学反应的方法,包括Mosher反应和糖的酸水解及衍生反应,确定了新化合物的绝对构型。对部分化合物进行了抗菌活性测试,其中化合物TI9和TI31对番茄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具有中等的抑制活性,化合物TI3和TI25对多株水产致病细菌表现出较强的广谱抑制活性,MIC值在4−16 µg/mL之间。此外,含硫酯的苯并呋喃类化合物TI9表现出了显著的抗PR8流感病毒活性。
针对深海冷泉潜铠虾新鲜组织中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Aspergillus jensenii CS-289,从其发酵产物中共分离鉴定了44个化合物(11个聚酮类化合物,4个混源萜类化合物,19个萜类化合物以及10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其中6个为新化合物(AJ1−AJ6),包括2个新的混源萜类化合物(AJ1和AJ2),3个新的没药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AJ3−AJ5)以及1个新的生物碱类化合物(AJ6)。抗菌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AJ6a、AJ25−AJ27对水产致病菌哈氏弧菌V. harveyi表现出了中等的抑制活性,化合物AJ32和AJ33对植物病害菌穗状弯孢菌Curvularia spicifera表现出中等抑制活性。
课题组前期从红树林植物木榄来源的青霉属真菌Penicillium sumatrense中分离得到一系列罕见的含硫弯孢霉菌素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良好。为了进一步挖掘该类化合物的结构多样性,本论文选择不同红树林来源的同种真菌MA-325作为研究对象,以期从中分离得到结构新颖活性良好的弯孢霉菌素类化合物。针对从红树林来源的植物尖瓣海莲根际土壤样品中分离得到的青霉属真菌Penicillium sumatrense MA-325,从其发酵粗提物中分离鉴定得到14个化合物(13个弯孢霉菌素类化合物和1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其中有4个新的弯孢霉菌素类化合物(PS1−PS4),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实验、NMR计算及ECD图谱比较的方法确定了其绝对构型。其中化合物PS1为首次报道的C-4位连接5-甲基-2-呋喃甲基基团的弯孢霉菌素类化合物,对其可能的生物合成途径进行了推测。抗菌活性和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PS1和PS6对水产致病菌溶藻弧菌V. alginolyticus和哈氏弧菌V. harveyi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MIC值在4−16 µg/mL之间。化合物PS6对多株肿瘤细胞株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活性,且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其中对人膀胱癌细胞5637抑制活性的IC50值达到3.5 μM,活性优于阳性对照顺铂(4.1 μM)。
本论文以两株深海冷泉来源和一株海洋红树林来源真菌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次级代谢产物和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共从中分离得到100个化合物,34个新化合物,含新聚酮化合物22个,丰富了海洋真菌来源聚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多样性。且部分化合物表现出了良好的生物活性,表明海洋真菌来源的天然产物具有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为海洋活性天然产物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
| 语种 | 中文
|
| 目次 | 目 录
第1章 深海来源真菌聚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1
1.1 引言 1
1.2 深海青霉属真菌来源聚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1
1.3 深海曲霉属真菌来源聚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10
1.4 深海篮状菌属真菌来源聚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12
1.5 深海其他属真菌来源聚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15
1.6 小结与讨论 20
第2章 冷泉沉积物来源真菌Talaromyces indigoticus CS-469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23
2.1 前言 23
2.2 实验部分 23
2.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3
2.2.2 菌株CS-469的来源、分离纯化与鉴定 24
2.2.3 菌株CS-469的规模发酵 25
2.2.4 菌株CS-469发酵产物的提取与分离 25
2.2.5 改进的Mosher法 28
2.2.6 糖的酸水解反应及绝对构型的确定 28
2.2.7 菌株CS-469化合物生物活性测试 28
2.3 结果与讨论 30
2.3.1 菌株CS-469新化合物结构鉴定 30
2.3.2 菌株CS-469新化合物理化性质 66
2.3.3 菌株CS-469萜类新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推测 70
2.3.4 菌株CS-469已知化合物结构鉴定 72
2.3.5 菌株CS-469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 84
第3章 冷泉潜铠虾来源真菌Aspergillus jensenii CS-289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89
3.1 前言 89
3.2 实验部分 89
3.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89
3.2.2 菌株CS-289的来源、分离纯化与鉴定 89
3.2.3 菌株CS-289的规模发酵 90
3.2.4 菌株CS-289发酵产物的提取与分离 90
3.2.5 菌株CS-289化合物生物活性测试 92
3.3 结果与讨论 93
3.3.1 菌株CS-289新化合物结构鉴定 93
3.3.2 菌株CS-289新化合物理化性质 102
3.3.3 菌株CS-289混源萜类新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推测 103
3.3.4 菌株CS-289已知化合物结构鉴定 104
3.3.5 菌株CS-289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试 126
第4章 红树林来源真菌Penicillium sumatrense MA-325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129
4.1 前言 129
4.2 实验部分 129
4.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129
4.2.2 菌株MA-325的来源、分离纯化与鉴定 129
4.2.3 菌株MA-325的规模发酵 130
4.2.4 菌株MA-325发酵产物的提取与分离 130
4.2.5 菌株MA-325化合物生物活性测试 132
4.3 结果与讨论 132
4.3.1 菌株MA-325新化合物结构鉴定 132
4.3.2 菌株MA-325新化合物理化性质 140
4.3.3 菌株MA-325中化合物PS1生物合成途径推测 141
4.3.4 菌株MA-325已知化合物结构鉴定 142
4.3.5 菌株MA-325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试 148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151
5.1 总结 151
5.2 创新点 152
5.3 展望 152
参考文献 155
附录 部分化合物核磁谱图 169
致 谢 177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79
|
| 源URL | [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85218]  |
| 专题 | 海洋研究所_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王逸然. 深海冷泉真菌CS-469和CS-289与海洋红树林真菌MA-325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4.
|